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2.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3.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平 《华夏文化》2003,(3):9-10
北朝佛教 ,以北魏最盛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魏书》中特增设《释老志》 ,足见佛教发展势头之大。魏道武帝拓跋建立北魏后 ,就把佛教定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他是一位见到僧人都要施礼的皇帝 ,曾下诏建寺造像 ,又任命僧人法果为沙门统 ,令其统辖佛教徒。魏道武帝以异族出身而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 ,想借助佛教的社会作用 ,使自己由胡族之王的地位 ,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他的扶植佛教 ,可以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佛教为了扩展势力 ,也主动与王权结合。北朝的宗教问题与南朝不同。南朝完全…  相似文献   

4.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之中,尤其为大乘佛教和崇尚大乘佛教的中国佛教所倡导。“自利利他”思想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四摄 法”,和“六波罗密”,体现了慈悲为怀、平等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并行并重、辩证统一的精神。它是传统化中的优秀化,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应该成为普遍伦理原则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党派(老黄教)、萨迦派。及至十五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党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天。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党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国家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社会上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人。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吐蕃僧人被封为“国师”、“帝师”。同时,藏传佛教也还北传至当时的辽、金,但对内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经过梁启超、蒋维乔、黄忏华、欧阳竞无、胡适、吕潋、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陈垣、太虚、弘一等人的系统研究,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基本框架已被勾勒出来。但任继愈先生认为,此前学界习惯的看法,往往认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主要就是玄学,对儒家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不够(《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任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佛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心性论”成为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8.
孟简,中唐诗人。史载其精于佛学,又极为崇信佛教,时颇讥其"溺于浮图之教",然对于其"溺于佛教"之具体表现,正史中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语焉不详。本文勾稽正史和佛教史籍,从孟简参与译经担任润文;结交僧人,多方问法和师从重巽,推崇天台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孟简与佛教的相关事迹进行梳理,以图较为完整地解答这一问题,以祈有助于治佛教史者。  相似文献   

9.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早年颇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据考证,杜甫有一段时期寄居于姑母家中,多赖姑母照顾。但是这位日夕亲炙的姑母却虔诚地信奉佛禅。杜甫在天宝元年(742年)为其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姑母:“爰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其中又载其姑母临终时要求“起塔而葬”。其姑母笃信佛禅并使全家奉行,这一定会对杜甫产生很多熏染。且《墓志》中佛教概念运用娴熟,亦可证杜甫早年对佛教已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11.
李四龙 《寻根》2011,(6):11-15
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汉族地区。从此,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特色,有了像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在明清时期,并成为最主要的佛门修持。这个现象,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两大思想基础——般若与净土。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宜春禅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最终出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回顾禅宗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不少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相对集中地闪烁在今日江西省宜春市的行政版图上。宜春市这一方不大的土地,承载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14.
蒋莉 《华夏文化》2012,(4):21-22
僧侣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其与世俗的普通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关中(长安),是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处中国与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西来东往的僧人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十六国时期关中是全国佛教中心之一,其本身佛教的发展和向其他地区佛教的传播,与这一时期的僧侣移民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六祖慧能禅师(638—713)作为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从人与佛的界说,成佛的根源与方法,禅法与日常修行、现实世间的关系,成佛的境界等几个基本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说法,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极大地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方立天:《禅宗概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页)。2013年恰逢慧能禅师圆寂1300周年。今天我们既需要进一步考证与熟悉这位禅门巨匠、法门龙象的经历和事迹,也需要总结与理解禅师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同时,  相似文献   

16.
李四龍 《中国文化》2013,(1):119-130
在佛教学术界,常会谈论一个问题:天台宗是不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三论宗、禅宗部会出来争夺这个"第一",各有各的理由。如果仅仅为了宗派上的优势地位,那就是门户之见,不值得多说。之所以还要谈论此事,我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从中国佛教的宗派史看,外来文明如何进入中国的思想主流,并且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佛教的传人,在南北朝、隋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17.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儒学、道教等对中国佛教人文关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基本立场:人文关怀的融摄贯通。  相似文献   

19.
近代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俗姓赵,字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陕西邰阳(今合阳)县人。光绪七年(1881)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之后三十多年,一直过着隐修生活。印光大师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作品涉及教育、家庭、医学、史地、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主题突出。作为“人间佛教”早期倡导者的代表,印光法师对该思想的弘扬和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试分析印光法师对女性问题的态度,以期探视其“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印光法师的女性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慧远,是我国东晋时期继道安之后著名的佛教领袖。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因果报应学说、沙门不敬王者论以及法性本体论。其因果报应学说对我国东晋以前的感应等迷信思想有吸收和利用,这与他从小“博综六经”(《高僧传》卷六《释慧远》)深谙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他时常援儒道证佛。佛教根源于印度,不同的土壤,使得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