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沟晓月     
王统照 《语文新圃》2008,(11):10-11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   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去有点碍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凑合起来,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自然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芦沟桥的伟大与美丽.……  相似文献   

2.
芦沟晓月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去有点碍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凑合起、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  相似文献   

3.
卢沟晓月     
正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卢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去有点碍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凑合起,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自然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卢沟桥的伟大与美丽。打开一本详明的地图,从现在的河北省、清代的京兆区域里你  相似文献   

4.
问:《芦沟桥事变》一课,作了很大的改动,这是为什么? 答:正式本《芦沟桥事变》作了较大的改动,主要是三处。第一、加强了对芦沟桥事变七月七日那天的抗战爱国行动本身的叙述。新课本对芦沟桥事变的起因,作了较详的说明,通过具体史实,说朋芦沟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的,中国守军愤而起来抗战,是正义的行为,是受到全国全世界人民支持拥护的爱国行动。修改后的课本还对芦沟桥抗战的具体情节作了适当补充,描写了天雨、河水澎湃、目的为加强这次抗战的悲壮气氛,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图热情。第二,在叙述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援芦沟桥爱国将士的  相似文献   

5.
《陇头水》为汉乐府横吹曲辞之一,郭仲产《秦州记》和《辛氏三秦记》中所引的两首《陇头歌》,可能就是汉横吹曲《陇头》的古辞。梁陈《陇头水》创作是从模仿扩写《陇头歌》而来的,普遍采用永明体形式,写苦寒、抒乡思。中晚唐《陇头水》创作由陇水思乡的话题入笔,概括因水生愁、幽咽断肠的抒情传统。“陇水”、“陇头”等语汇在人们世代的吟咏中最终凝成了象喻苦寒思乡的化语符。《陇头水》哀婉悲怨的美感情调,为一味刚健豪壮的边塞诗增添了几分深婉的情致,丰富了边塞诗歌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这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九四的开篇语。  相似文献   

7.
禅诗曾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相似文献   

8.
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悟道诗!(宋 )@某尼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卢沟桥,在各种专著专论中,多有写作“芦沟桥”的,在新版《辞海》中也有“卢沟桥即芦沟桥”之语。其实,卢沟桥不是“芦沟桥”。 卢沟桥得名于桥下的永定河。河流上游叫桑干河,其下游一段又名卢沟河。“卢沟”之称起于唐宋之前。其水遇有暴雨,每每因山洪而酿成大灾,所以历史上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浑河即桑干河。从保安旧城过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卢沟河。宋苏辙渡桑干诗:‘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怡和,冰开易山应生波。’盖桑干下流为浑河,浑河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呼浑河,以其黑故呼卢沟,(原文注:燕人谓‘黑’为‘卢’)本一水也。”  相似文献   

10.
朱德诗选注     
题解: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借口一名日兵失踪,向芦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为了保卫祖国,我全  相似文献   

11.
隋朝历争中,张胄玄和袁充先后提出"日长影短"一说,文章指出这一说法是将一年中影长与白昼长度的周年变化,移植为不同年份相同日的影长与白昼长度发生变化,而此变化实际并不存在;并剖析了隋开皇年间影长的测量数据,指出冬至影长分别测自洛阳和长安地区,夏至影长测自长安地区,由于隋朝都城迁址导致长安地区测影点向南迁移,其相应的冬至、夏至影长也随之变短。这一说法回避了这些事实,被当作吉兆为隋朝政治所接受,但遭到了后世的批驳。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芦沟桥的炮声,把全中国推向抗日救亡的道路。“伟大的中华民族起来反对野蛮的暴力,不仅是为保卫自己的国土,保卫自己的自由与独立,而且也是保卫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的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渝地从全民族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同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狠狠打击  相似文献   

13.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夙慧篇》的故事,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小小年纪竞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从客观作用上看。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怀恋故都。更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以刘禹锡谪居外省期间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的心态,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卑显贵乃至皇帝的形体特征塑造而成。这与北魏政权崩溃后东西方同时出现的鲜卑化运动直接相关。隋唐时期长安地区佛像亦可称之为长安模式,但与北周长安模式有着阶段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更加深入研究长安与丝绸之路的关系,2017年2月6日至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丝路与长安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承办,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长安与丝路学术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敦煌研究院、中国遗产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兰州社科院、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散文作家匡燮,新近创作并在两岸同时出版文化散文专著《唐诗里的长安风情》。作品以散文为体,以文化为魂,以连篇专著的形式和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怀与唐代诗人对话,再现并重新认领唐诗里的长安风情,风情中的古典文化人格,进而映照现实,以求再造我们散失已久的文化根脉。专著从文本到人本的超凡品质和独到风格,充分体现出一种境阔意远的现代版的传统文人风骨,是陕西作家群尤其是散文界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这一事变震憾着祖国大地,也震动了数百万海外闽籍侨胞,他们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支持和参加祖国抗战,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功勋、也为福建近代史写下新篇章。福建华侨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