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数十年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深入了解和正确解释陶行知肯定儿童创造潜能的普遍性与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儿童“六大解放”和满足“三个需要”等创造教育思想的脑科学原理,对今天开发儿童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呢?  相似文献   

3.
张国建 《现代语文》2011,(11):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里的“创新”和“实践”就是强调创造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创造教育呢?  相似文献   

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列为“总体目标”之一.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受裸标》启发,笔者进行了“探索创意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6.
问: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起始和发展如何? 答: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1](P25)。把创造引入生活教育领域,明白无误的是1931年8月,提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生路”。“‘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2](651)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主张,是1933年,他指出做的三个特征是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于想象作文教学,《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并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写话和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学生能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教育。综合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思维与创造技能,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达成这一课程目标,科学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写作”     
“写作”一词,有动词、名词之分。中国人一般将“写作”视为动词,而把“写作”作为名词来运用与研究则比较晚。若对名词“写作”重新思考,不妨可把“写作”看成是写作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描述第三世界(或曰世界3)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1.
“以学定教”是指从学生“学”的实情和需求出发,教为学服务,使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正如学者所说:“任何教学都是在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基础就是儿童的素质,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落点(过程)和终点(目标)。””’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特...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黄金阶段,又是创造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其发展潜力存在“递减法则”,即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力越大;开发得越晚,发展潜力越小。因此,努力开发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播种创造的种子就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国际性的校长研讨会上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在题为《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报告中突出论述了教育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方面的作用。他认为“2 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化是 :教育正在变为学习和交流活动 ,将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将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 ,将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总之 ,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一、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早就阐明了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观念。人无全才 ,人各有才。所谓潜能 ,就是尚未显现 ,但已存…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是步入21世纪的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什么是“创新”?“创新”(innovation)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从事前所未有的活动,或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再次发现。“创新”与“创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并不等同。“创造”(creation)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既包含“前所未有”,又包容“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因此,“创新”比“创造”涵盖更宽泛,“创新”的最高层次是“创造”。  相似文献   

15.
江志华 《教育艺术》2000,(12):42-44
著名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事实的确如此,只要我们稍作留心,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创造。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与创业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创造与创业是三个相互有联系但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搞清三者的关系、摆正三者的位置 ,有助于正确制订教学大纲、定位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起步岗位。本文分析了创新、创造与创业的不同内涵 ,阐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对于本科教育而言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和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较为准确恰当  相似文献   

17.
“创造的儿童教育”理论符合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适合当代社会需求。要应用好这一理论,一是要尊重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友关系;二要大胆放手,相信孩子,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三要把握每一次创造的火花,开发孩子创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张其志 《教育探索》2000,(11):13-14
创造是人的天性。“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 50万年与环境斗争所流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1]“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征” [2]。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都拥有潜在的创造才能,但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和精心的教育,儿童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得以生长。如果儿童的创造潜能被压抑、被束缚、被埋没,儿童的创造性便会枯萎、凋谢。因此,“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应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 [3]。  我国的近现代教育,可以说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细分,我们可以说出一大堆。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将这些目标记得很清楚且据此实施教学的教师,恐怕不是很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超常人物的崇拜,创造一直被认为是天才的专利,“创造”一词几乎成为了科学家、发明家的同义词。然而,儿童能够创造发明吗?王灿明教授的新《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5年9月)予以了肯定的回答。作指出:创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属于“狭义的创造”,而儿童的创造却属于“广义的创造”,相对于成人社会来说儿童的创造未必具有首创性,但对于儿童自己而言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突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