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中对言意关系的认识——兼论“言不尽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一般认为,刘勰是主张“言尽意”的。本文通过《文心雕龙》中有关涉及言意关系见解的探讨,指出刘勰也有不少有关“言不尽意”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这些论述,认为“言不尽意”应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并力图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文学中“言不尽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言意之辩”起于先秦盛于魏晋,从逻辑上看主要是针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即语言或文字能否完全把人的思想或认识表现出来.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确定了语言的说事和行事功能,提升了语言的地位,至认知科学发生经验转向,确立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从认知科学的建立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言不尽意”到“言尽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中,言不尽意、言不达意的“语言困境”,一直是中西方学者们关注的语言学命题和美学命题。本文在20世纪“语言革命”的学术背景下,主要从语言与思维与文化等方面,探讨其成因及超越“语言困境”的基本创作策略,并试图阐明,超越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地解除“语言痛苦”,这其中蕴含着发展人类精神与文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6.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老庄学派的“言不尽意”说,原本是哲学命题。它所关注的是人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内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准确得当的描述。延伸到文学领域,则是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达意。尽管人们越来越娴熟地运用创造着语言,同时却也为语言深深迷困。那就是:言不尽意。老庄的这一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及创作,同时也隐含着文学作为一门依托于语言文字的艺术门类的特殊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写作者以语言为工具,当它面对审美体验时,所要表现和追求的是“真意”和“深情”,它们之间的不对应,就自然导致了“言不尽意”,“不可言传”的语言痛苦。艺术在于创造,写作在于创造,就在于突破语言这种困境,使之从“痛苦”到“艺术”。以有限手段达到无限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文学构成艺术形象的媒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的论述较多,如“言不尽意”、“言简意赅”、“得意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鉴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语言人手是一条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言意关系指的是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刘勰其实是"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论者,而且他也认为"言不尽意"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之一,它造就了文学作品的深厚的美的意蕴,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是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从古到今,中西方都对言意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言意之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言足以志";一种是"言不尽意"。不论是"言足以志"还是"言不尽意"都在试图说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深入且准确地理解言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言”、“意”关系问题的论争不外乎两种意见,即“言不尽意”论和“言尽意”论。其中“言不尽意”论对文艺理论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受到重视。而从逻辑思辨角度来考察“,言尽意”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赋》的理论思想不仅受到“言不尽意”论的影响,在本质上还受到了“言尽意”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的阐述,如“诗无达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都是精辟的理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了意辞之间的关系,而“诗无达诂”则强调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为其深刻的思想、奇幻的语言所征服。正是由于道家哲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言说思想,其中既有优美的文字技巧,又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本文力图综速道家语言观的内在理路,揭示道家语言观从“道不可言”发展到“言不尽意”,然而为了解决言意矛盾又提出了“立象尽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言意之论中,有一条言不尽意论的承传线索。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此论题展开了反复辨说,最终认识到语言具有“有定”与“无定”的二维性特征。之后,言不尽意论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为从专注思辨的角度转替到结合文学批评加以论说的视点之上。大致从唐代开始,意在言外论开始成型并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一直导引着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审美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维的材料”——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一种说法。如果把它绝对化,认为:语言和思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可能有没有语言的思维,则似乎欠妥。不过,语言对于它所表达的思想,也确实存在“是它的材料“这样一种关系。“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另一种说法。语言是由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需要产生的,这是事实。要注意的是:思想在没有被表达、被交流之前就存在。  相似文献   

18.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言之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反对特权的政治理想;三是“言不尽意”的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言意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从庄子“言不尽意”的沮丧到孟子“言近指远”的信心;从《左传》“不言,谁知其志?”的困惑到《吕氏春秋》“圣人相谕不待言”的觉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围绕着言意关系所展开的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审美终极论的讨论是深入的,所提供的语言文化策略是智慧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的表意功能一面是不完善的 ,而另一方面 ,这种不完善性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取向和指归 ;既有“言不尽意”的一面 ,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面。本文通过文学创作的“立象”之说 ,论述了艺术语言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