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司马迁之不得“圣人级待遇”,并非因为他是“刑余之人”,而是《史记》本身的原因。《史记》在汉代就曾遭禁锢,受到官方的公开指责、严厉批评和内容删削。汉代及汉代以后,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古住今来,《史记》研究成果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各执一端,往往妨碍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近见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给入耳目一新之感,我以为,这部  相似文献   

3.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尹树人 《中国文化》2014,(2):180-184
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相似文献   

5.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6.
论司马迁道德观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其所《史记》中,对道德的论述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总结了从三代至秦汉道德产生与变迁的历程,也揭示了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对我们理解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8.
公元1755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据有关资料,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中国孤儿》。同年,该剧在巴黎上演,轰动一时,至今仍是法国戏剧界的保留剧目。据考证,伏尔泰的剧本来源是中国元朝戏剧家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法文译本,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根据中国戏剧题材改编成的剧本。纪君祥是公元13世纪元朝的戏剧家,他写的杂剧《赵氏孤儿》参考了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所载:在孔子时的春秋时期,晋灵公的忠臣赵盾一家几百口人被奸臣诬陷杀害,只留下一个婴儿被同情者秘藏起来。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杀掉…  相似文献   

9.
天文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席泽宗《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周易》革卦《象》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是夏朝从哪一年开始?成汤代桀,武王伐纣,又都发生在哪一年?孔子说不清楚,司马迁著《史记》时也只得存疑。西汉末年的刘歆(卒于公元...  相似文献   

10.
翻开《史记》,第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黄帝。司马迁称黄帝是“法天则地,四圣遵序”的远古第一帝王,从此确立了黄帝至高无上的始祖地位和“史从黄帝始”的正统史观,得到了后世史家和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记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从黄帝开始记史是汉代大一统的需要大一统思想产生于周代,秦统一六国后,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就是《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翻版。西汉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继承并完善了大一…  相似文献   

11.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螈、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操宇晴 《寻根》2023,(1):18-21
<正>中国是史学大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反映了周王朝及各封国的史官的分工。晋之董狐、齐之太史,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受到后世的敬仰。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甚大。秦始皇时,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司马迁《史记》也是到汉宣帝时始“遂宣布焉”;而班固得以修成《汉书》,也是受到汉明帝之诏才得以实现;继而,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撰《汉纪》;  相似文献   

13.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属于远古传说,现载他们的文献都是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问世的,比如诸子和其他史志传记等。这些传说性史料是中华远古史的宝贵遗产。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摘汇编,撰成《五帝本纪》。从此,有关中华原始氏族异说纷呈的各种传说有了一个统一的体系,黄帝成为共祖。司马迁受今存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帝系》的影响,将黄帝列为五帝之始。  相似文献   

14.
颛顼生于若水考徐南洲古史中的帝颛顼,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撰《史记》列他为"五帝"之二,仅仅次于黄帝。然而,据《山海经》所载,他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过黄帝,惟有帝俊堪与比肩。论业绩,他虽无黄帝那般赫赫战功,也不类帝舜似的"野死勤事"。但是他能兼采华...  相似文献   

15.
一、黄帝三处重要活动史迹的论定 黄帝,是4000多年前率领我中华民族由史前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认同。所以,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  相似文献   

16.
陶易 《华夏文化》2012,(3):47-48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7.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8.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殷本记》中详细记载了殷商奴隶社会的世系和历史.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又缺少较完整的实物和史料印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史记》的记载半信半疑.直到本世纪初,由于清末学者罗振玉在他收集的甲骨片中发现了刻有殷商王朝先公、先王名字的骨片,尔后经考古学家王国维的考证及董作宾的补充,才使这段奴隶社会历史得  相似文献   

20.
王志强 《寻根》2023,(1):12-17
<正>汉代吴楚“剽悍”的地域认知在现存的汉代史料中,无论是史家直接的概括总结,还是当时人物的言谈评论,吴楚之地留给我们的都是一副剽悍轻果的地域印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概括楚地风俗时说:“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言:“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在司马迁的总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