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云南民族大学、昭通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文学与昭通"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27日至30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澳门大学及山东大学等高校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等文学期刊的60多位专家学者、编辑及部分昭通作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昭通作家作品进行了多元剖析,也对昭通文学现象所关涉的文学教育理念、地域文学生态和昭通文学创作前进的方向等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昭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影响了昭通文化,进而影响了昭通作家群的创作,地域性成为昭通文学的特点,艰难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昭通人坚忍不拔的意志,丰富的昭通故事为昭通作家提供了写作资源,昭通作家有强烈进入文学中心的意识,昭通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了昭通人的想象力,昭通厚重的历史为昭通作家提供文化支撑,昭通的民风民俗助推了昭通文学。  相似文献   

3.
昭通文学发展中独具审美品质韵味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昭通文学言说的一个重要载体。昭通本地的文学中有大量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不仅使文学本身形象生动,而且把昭通本地人文特色凸显出来。昭通方言是研究昭通文化现象和昭通入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和考察任何一种文化与文学一样,考察昭通文化与昭通文学除了必须观照它的众多基本性质如超自然性、符号性、整合性、可变性之外,同样必须考察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昭通女作家、女诗人夏吟创作的《巾帼乌蒙:昭通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正好为我们研究昭通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且独到脱俗的观照载体和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开展地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提整个中国文学的研究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学创作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的知名度、提升教书育人的质量。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有研究队伍的优势,研究条件的优势等。就昭通学院而言,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更新研究观念,创新研究方法,促进昭通文学的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良好现象,把文化视角介入地域文学研究,可以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地域文学现象,促进地域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曾令云先生的《云兴街》在创作上表现出昭通人、昭通方言和昭通文化的层级对应,用昭通方言塑造昭通人形象,展示了具有多元化、多民族、地方特色的昭通文化。  相似文献   

8.
《昭通作家精品集·散文卷》,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收入了50位作家的70余篇作品,主编为全国著名作家夏天敏。这是一本有分量、有特色的散文选集,不仅收入了活跃在昭通本土的作家作品,也收入了昭通籍定居昆明的作家作品;既收入了老一代作家作品,也收入了有较大潜力和实力的新人新作。可以说搜集了昭通老中青三代作家在一段时间的代表作品,基本上能够全面反映昭通作家近半个世纪来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不乏基于地域视角的对三峡文学所进行的探讨与认知;进入1980年代,伴随三峡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三峡文学的研究开始勃兴,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三峡文学,对于彰显长江三峡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探寻中国文学历史同一性与区域多样性的统合规律、确证中国文学自我身份、沟通三峡文学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学之间的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古资料表明,云南汉代文化的研究发端于清末昭通发现的汉孟孝琚碑。由于史乘不足,昭通乃至云南古代的历史,鲜为国人所知。随着考订孟孝琚碑成为国内学界的热点,探究中央王朝开发云南的历史成为近代昭通以及云南学者的责任。此后梁堆、朱提堂狼铜器以及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陆续在昭通发现,开启了云南地域历史文化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先河。近代以来境内外学者对孟孝琚碑(含与之相关联的梁堆)、朱提堂狼铜器和袁滋题名摩崖石刻的保护研究成果,揭示了古代云南在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并为之后发现更早的云南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冯涛  胡家英 《海外英语》2011,(9):269-270
中美文学中的很多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地域性这一特殊性质入手,笔者立足于中美文学的地域文化的传承,以中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和美国诗歌《海湾圣诗》等几部作品为典型,以期在诗歌的鉴赏基础上,掌握中美文学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为《申报》成立五十周年写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历史参与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言说,实则借立言形式建构"白话正宗观"和"文学进化史观"的文化诉求。十几年后又应赵家璧之邀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在大系导言中追述了新文化肇始的源起发展,胡适又有意淡化了陈独秀一代人共同努力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从两者的发展中可以窥见胡适的文学观念变化中文化诉求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动文学事业良性、健康发展,促进昭通学院新文科建设,昭通学院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了第九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语言与文化论坛》编辑部、《文艺论坛》杂志社、云南省昭通市文联和昭通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下,第九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14日至16日在昭通学院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4.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自2004年被评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以来,坚定不移地走学报特色化、专题化的发展道路,对应“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打通现代、当代,以系列栏目集中刊发中国新文学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继承传统、融会新知,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分别从文学发展程度的地域差异、各类文体的地域异同、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学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某个特定地域文学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特定地域环境下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对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把握也更加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首创而又独特的意义,胡适在该书中叙述了1872年到1922年古文文学发展到新文学的历史,并从古文的衰微和白话文的勃兴两条线条中发现文学的历史进化的必然性,为新文学的发生找出历史的根据。另外,该书还体现出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的运用,这为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实用的研究方法。在本书新文学的评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类似于欧洲的中国文艺复兴观,它内含的独特意义也为新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正名。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安作璋先生即开始从事山东地方史与齐鲁文化研究,先后发表了《山东古代社会初探》、《历史上的山东》与齐鲁文化研究等系列论文、并主编多卷本《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山左名贤遗书》等书。其主要贡献,一是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今各种史籍的编纂体例,创立了编纂地域通史的新体例,为地域史研究开了先河;二是提出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三是对保护、整理、研究山东地方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时至今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已历时30年,对这30年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研究脉络的发展流变对跨入第四个十年的台湾文学研究意义重大.台湾文学的研究视野从微观到宏观,研究思维从封闭到开放都是大陆研究界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之结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台湾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加以概括,再现其思索探讨历程,以期为下代学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灵感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趋势,一是注重将现代文学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如严家炎先生主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丛书》,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国内各种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国内学界广受好评,最近了帆先生又主持编选了一套《新时期地域文化小说丛书》,为对新时期文学进行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准备。二是注重区域文学史的研究,这种区域概念往往以目前的行政区域来划分,因而与地域文化之研究有重合,也有区别,就我所知,近年来福建、江苏、湖南等地均有省域文学史问世。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