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陶渊明爱菊,赏其色、香、节、用,可称为菊花知己。陶渊明重阳赏菊饮酒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民俗中重要组成。而陶渊明诗中之菊更是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甚至与自然大道联结为一体。陶渊明赏菊的多个侧面,给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3.
谈菊的意蕴     
在百花之中,中国诗人们最钟爱的要算梅、兰、菊了。菊原产我国,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古代有九月九日赏菊、插菊、饮菊花酒的风俗。诗人们玩菊、赏菊,写下了不少赞咏菊花的诗歌。中国诗歌具有隐喻传统,在诗歌中,菊已不再是  相似文献   

4.
陶诗中的菊花意象大凡有三类。食菊,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赏菊,强调菊花的观赏价值及其风骨:傲睨风霜,卓尔不群;赞菊,彰显菊花的精神价值:随性适意,心与自然泯一。纵览诗歌菊花意象之流变,可以揭示陶渊明诗歌菊花意象的意义:以菊喻人,以菊比德;无我之境,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5.
菊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唯陶渊明独爱菊,视菊为一种境界;然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孟浩然却截然不同,他期待着重阳,憧憬着与菊同乐、赏菊同聊的故友重逢之情;更有甚者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元稹挚爱之情。此花开尽更无花,菊,你是如此顽强。  相似文献   

6.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秋丛:一丛丛的菊花。陶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解说:一丛丛秋菊绕着我的屋舍,就好像我敬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竹篱赏菊直到黄昏太阳西下。不是我百花之中偏  相似文献   

7.
菊花诗     
陶渊明独爱菊,爱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那是隐逸者赋予菊的内涵;元稹惜菊,惜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颂菊,颂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品格……诗人赏菊、爱菊、怜菊……都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归。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可称得上是好诗。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黄英》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就本文对“陶”(陶渊明)、“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从一个视角阐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蒲氏通过本篇所表达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宋词中有三种情况:直接用到陶渊明形象的本事意象、化用陶渊明诗文的话语意象和由陶渊明演生而采的文化意象,又可以分为归隐、饮酒、赏菊等三个主意象群。宋词中陶渊明意象的运用既与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关.也与词体观念的演变有关。词人在用到陶渊明意象时,或单用,或合用,有继承,有改造,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文田 《语文天地》2008,(7):23-23
菊花又名"黄华"、"长寿花",其色彩斑斓,花形多变,姿态万千,为我国名花之一。千百年来菊花与诗人墨客、诗词歌赋结下了不解之缘。骚人墨客或爱其素,或赞其姿,或歌其节,或颂其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的咏菊诗篇。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栽菊赏菊,爱菊成癖。其咏菊佳句"采菊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文]秋丛(1)绕舍似陶家(2),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1)秋丛:一丛丛的菊花。(2)陶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解说]一丛丛秋菊绕着我的屋舍,就好像我敬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竹篱赏菊直到太阳西下。不是我百花之中偏偏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后百花早已凋谢,没有别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 这个关于菊花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在邀菊中请菊花仙子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菊花;在赏菊中初步观察菊花、认识菊花;在品菊中抓住菊花的特点去了解菊花;在话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菊花,在赞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咏菊的诗句来赞美菊花,并作成礼物送给菊花仙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菊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画、写菊中通过对菊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谢荣 《考试周刊》2008,(12):34-35
历代人们爱菊赏菊,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而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菊花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婉转,浑厚玲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如鸟、云、菊、松、酒等)都有其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情操,是诗人人格的再现。但若将“鸟、(云)”、“菊(松)”、“酒”(包括各自类似的意象)三单论其一是片面的,只有三的完美统一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只有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  相似文献   

15.
渊明何爱菊?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他在《爱莲说》中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认为陶渊明爱的是菊的品格。这个看法对当时以至后世都产生了决定的影响,后人不但以此来看待诗人与菊的关系,同时菊也就被看作是凌霜傲雪、超俗脱尘的象征。深秋时节,飒飒秋风,  相似文献   

16.
<正>"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在秋季赏花,首当其冲的当然要数秋菊了。《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的就是农历的九月份菊花将会开放,而黄花也成了菊花的代名词。菊花品性高洁,孤高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菊诗及不少情趣盎然的赏菊联。金秋时节,菊花芬芳馥郁。晋代诗人陶渊明深爱菊,与友人一起赏菊时,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自有一番情趣。孟浩然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18.
爱的约定     
左怀利 《班主任》2010,(2):61-61
十年了。每到九九重阳。我都会与他相约赏菊。他爱菊,我居住的城市每年一度的菊花展,他是一定要来的。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张老师。  相似文献   

19.
去年秋天看的菊展你也许还有印象,如果有谁这两天说要去"赏菊",你大概会以为是在开玩笑.用眼睛观赏的"菊"是在晚秋怒放,可是啊,很多入口品尝的"菊"却要在早春采摘才是正合时宜.换句话说,现在正是用嘴巴来"赏菊"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阮籍、陶渊明、李白以及李商隐等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的道教审美意识分析,得出了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一初步结论,为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