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2.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一建国以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大体表现为两种模式: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灌输教育乃是德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高校德育的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高校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活动。与此相应的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外输的德育要求,将其转化为自身自觉追求的品德目标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陈慧诚 《陕西教育》2004,(12):12-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会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模式,促使德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内化规律类化趋同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逐渐顺从趋向教育者的思想、观点,直至达到局部认同,或完全认同的一种思想内化情形。感化认同通过情感教育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高岩 《甘肃高师学报》2000,5(1):106-10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客观事物关系进行认识时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对个体人格的形成、道德行为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讲究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启发和诱导,充分运用自我意识的形成理论,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一自我教育能力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教育的作用虽然是重要的,但对受教育者来说,毕竟是一种外部影响,外部影响要真正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品德,还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思想上矛盾斗争的过程。教育者无法代替受教育者思想矛盾斗争,就好象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而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教育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涵义及基本过程,帮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自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教育手段相结合而形成一定的德育机制,受教育者经过选择、内化等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但由于德育主体参与者、受教育者体验水平、德育氛围、受教育者特点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的价值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教育是学生将自己作为德育对象,有目的培养自己的优良思想品德,克服不良思想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自我教育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最终要使受教育者养成自律、自强、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自我教育。是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德育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确立理想的自我,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真正将受教育者头脑中"内化"过来的品德意识"外化"为品德行为,形成社会认同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3.
<正>内化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观念的思维过程。德育内化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与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地追求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学生德育内化的重任。德育内化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也是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笔者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视角,对德育内化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当今新的形式下,要完成好这个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实施立体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5.
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是时代向德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德育教师必须把尊重学生个性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对话式”“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努力探求行为品德成因规律,不断提升他律向自律转化过程中内化的层次,引导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论德育内化的必然、条件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阶级以来 ,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服务的。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把自己的观点、意志传播给青年一代。而德育则是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德育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体现 ,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 ,都十分重视德育。但是 ,如何使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并内化于心 ,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高等学校德育是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实践。德育过程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过程又是一个受教育的内化过程,德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情感的产生,品质的形成,直至化为实践必须由受教育者个体的自觉参与并积极行动,因此,德育的主体性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矛盾性。教育者不了解这些矛盾性,德育的效果就可能要打折扣。德育的长期性。这是德育过程的特点之一。指道德教育要持之以恒。由于受教育者的整个品德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德育任务的完成,不能一蹴而就。无论造就受教育者哪方面的品德,都需要坚持长期的教育培养,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次完成。德育的反复性。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相同的内容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反复教育。这种反复不是机械的…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近些年来,德育效能低下一直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在反思德育效能低下的成因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也为提高德育效能开了不少‘处方”,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片面地强调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积极性、主体性,缺乏对德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研究。本文认为,确立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重心位置,加强对自我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在新形势下改善德育现状的有效途径。因为“…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