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今天,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异域经典”呢? 对现实困惑的质疑与拷问《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这些历久弥新的“异域经典”,长期扎根于  相似文献   

2.
拓宽与挖深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已普遍得到重视。不少老师在新课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求异(发散、创造)思维,以拓宽其思路。教了《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老师让学生谈“如果小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新中国会怎样?”学生众说纷云,各执一端。教了《将相和》,让学生替蔺相如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告诉赵王,有的说可以写信给廉颇,有的说可以直接找廉颇讲清道理。等等。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仔细描写,揭示了小音乐家扬科的性格特点和不幸遭遇,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学时,要分析这些描  相似文献   

4.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作者在叙述扬科悲惨遭遇的同时,妙用联想,有力地表达了对小扬科不幸命运的同情,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酷无情。引起联想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事物和想象之间用上“仿佛”、“好像”之类的词,如“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  相似文献   

5.
《小音乐家扬科》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位酷爱音乐的穷孩子——扬科,因不小心触动了琴弦而被毒打致死的悲惨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以读为本,紧扣"梦寐以求"和"梦想破灭",在"情"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同扬科的命运共成长,使其体会扬科的渴望、恐惧、悲惨,以及作者的同情。通  相似文献   

6.
相关课文:《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月光曲》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的故事。《小音乐家扬科》写的是一个热爱小提琴演奏却无法拥有小提琴的男孩扬科的故事。你喜欢音乐吗?你听过哪些音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音乐家、乐器以及音乐分类的相关知识吧。  相似文献   

7.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分几步来实施教学。回忆《小音乐家扬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8.
陈雪平 《文教资料》2011,(17):97-98
《小音乐家扬科》(浙教版第十册)多处形象地描写了扬科的眼神,尽管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感人至深的厚重情味,充满了人性的重笔刻画,透视出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到扬科的眼神上,从"眼睛"这一独特的视角入手,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体验文本,全面盘活教材,进行了一次颇有特色的旧教材新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黄宗耀 《云南教育》2003,(28):23-24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而且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如前苏联的《柯里亚的木匣》、《夜莺的歌声》,俄国的《凡卡》,波兰的《小音乐家扬科》,丹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英国的《小珊迪》,意大利的《小抄手员》等。其中很多篇是反映了西方国家旧时代少年儿童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对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等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领会编者意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的体会是:以“情”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一、定准基调,自然…  相似文献   

10.
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儿童小说《小音乐家扬科》中的小扬科酷爱音乐,课上,当我讲到他爱听大自然音响语段时,发现学生非常喜欢小扬科,醉心于他那个奇妙的音乐世界。神往于他那个充满音乐魔力的大自然.从小扬科的个人禀赋看来,他富有音乐天分,擅长倾听和幻想.由小扬科返观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案例:《小音乐家扬科》(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师:白桦树在哗哗作响,白桦树在哭泣,白桦树在号叫。同学们,此时此刻,在白桦树的哗哗声中,你仿佛听到白桦树在诉说些什么呢?(出示: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它在说:“。”)请大家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走近扬科的悲惨生活,写一段话。(生或低头沉思,或紧锁眉头,或奋笔疾书,10分钟后在低缓深沉的音乐声中交流)生:……唉,扬科,你是一个富有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啊!可你身处19世纪的波兰,天才被埋没了。看到你过早地死去,我真是爱莫能助。我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生:……扬科,你竟然拿自…  相似文献   

12.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分几步来实施教学。回忆《小音乐家扬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13.
于爱青 《山东教育》2002,(34):34-34
《小音乐家扬科》是根据波兰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的主要内容改写而成的。课文记叙了一个酷爱音乐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遭受毒打、含恨死去的悲惨故事。这个典型的事例正是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丑恶社会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和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全文以扬科对音乐的“爱”和其命运的“惨”为线索,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连缀成一篇令人悲泣、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从酷爱音乐的扬科的悲惨命运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小音乐家扬科》(小语11册10课)在叙写小扬科悲惨遭遇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景物描写,演染场景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感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景物描写的拟人化,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性格特征。故事开始时,为了表现扬科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和对大自然奇妙乐声的敏锐感觉,说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在作者的笔下,小虫和麻雀都仿佛具有人的情感、人的歌喉、人的演奏才能,它们都仿佛知道小扬科是一个酷爱音乐的孩  相似文献   

15.
《小音乐家扬科》写的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最后含冤死去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种种迫害。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痛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文中四次描写了扬科的眼  相似文献   

16.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有好几处写了扬科的眼睛,“眼睛”描写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窥视出扬科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第一小节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从“闪闪发光的眼睛”上可以看出扬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7.
摹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叫象声词。我们如果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象声词,就不难发现它所起的修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小音乐家扬科》中先后出现了七个象声词,现结合课文简析如下: ①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扬科有时到树林里去采野果,他目之所见是树林里在奏乐,耳之所闻是“噢咦”、“噢咦”的乐声。这不正是扬科如痴如醉地酷爱音乐的形象化说明吗? “噢咦”!“噢咦”!两个象声词连续反复,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两个象声词后再加上一个省略号,说明这乐声持久不息,也说明扬科听得久了,听得入迷了,乃至忘了采野果,空  相似文献   

18.
陈坚 《文教资料》2012,(1):83-85
作者由执教《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入手,引出了敲更这一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更夫"的教师该怎样为学生敲敲"更",敲好"更"呢?文章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酷爱音乐的扬科的悲惨命运中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分辨事物和联想。我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备课,设计了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并组织学生释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主旋律。在预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程琛同学提出:扬科之死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有的大声喊“值”,有的驳斥道“不值”。顿时,课堂上唇枪舌剑,“硝烟弥漫”。我见此状立刻改变教学计划,变课堂教学为“扬科之死”辩论会,把持“值”观点的分为甲方,反方为乙方,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热烈的讨论。甲方认为:扬科酷爱音乐,有着较好的音乐天赋,他想拥有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正是酷爱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