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研习"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散文类文学文本。自主研习,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散文类文本中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品味散文的内容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技巧美。这个界定源于笔者对散文的基本理解。笔者认为,散文是离作者的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  相似文献   

2.
散文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从而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并最终归结于一个“情”字。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的过程中,可通过抓住文眼、观照其形、揣摩字词、分析手法、联系实际、反复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薛晓 《考试周刊》2013,(30):36-37
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正义的弘扬、对罪恶的鞭挞……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以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散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与规定性并存的文体,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散漫性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这一篇"的教学为重点,从文体出发,挖掘"这一篇"散文独具一格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与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并学习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的对话。面对不同的散文文体,教学都从应"这一篇"开始,走向"这一类"。  相似文献   

5.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目前已有许多共性的认识和个性的策略.笔者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给一线教师参考:从“个性化”切入散文的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源于笔者对散文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散文是离作者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了梁衡的散文《夏感》,但编入教材时将题目改成了《夏》。散文教学有两大基本关注点: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文中的夏天是梁衡感受到的夏天,个人主观感受特别明显,并大量运用通感等手法加以个性化的表达。这是文中非常显著的特点。阅读教学要抓住"这一篇""这一个作者"的特质,那么"感"是这篇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字。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8.
孙绍振教授曾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但现在的散文教学,往往少了情感的张力,少了感人的力量,缺失了审美意韵。教散文,离不开情感二字。而要使课堂具有情感张力,只有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对话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汇聚成河,不断撞击,从而汹涌澎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  相似文献   

9.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
这次区教学大比武,一部分老师上课的篇目是张晓风的《香椿》一文,如何教学这篇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难读懂又不好教的散文呢?-笔者觉得,读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去读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而在《香椿》一文中,全文有一个感叹号很值得我们去品味。读懂了这个感叹号就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也读懂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12.
许燕 《语文天地》2013,(17):23-24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均语言优美、富有文采,且抒情性强,注重表达作者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成功的散文教学应该牢牢抓住"美"这一特质,就散文本身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展开深入钻研、讨论,  相似文献   

13.
江金勇 《学语文》2011,(5):40-40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一文中认为,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句章法;二、作者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据此,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领悟作看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应确定为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散文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始终,是一种最为真实最为彻底最为直接的展现作者心灵世界、抒发作者情感、展现人格魅力的文体。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和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入情、阅读入境、阅读入眼,引导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情感沟通,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一、阅读入情,诱发情感共鸣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火花,在作品当中作者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作者对事件、对社会深刻感情。作者依情造文,读者就要  相似文献   

15.
"情者文之经."作为独抒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更是以情感为生命.作家在创作散文时,或在宏阔的历史中撷取一个截面,或于绮丽的山水中截取一幅画面,或直视内心体悟心灵千变万化.不管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他们所着力表现的正是自己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体验.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字词品析、朗读、倾诉等手段,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文章情感的浸润,从而体验社会、人生之纷繁,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智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53):31-32
散文教学就是要体味精准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作者在散文教学中从情感、语言、意境三个方面中提升学生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是重中之重,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故而,在散文教学情感激发中有效利用微课,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体,伴随着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但是在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中,会发现,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文体价值缺失、主观情感替代作者情感、教学内容应试化、教学组织缺乏层次性等问题。在当代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加以调整,可以通过从散文文体特征出发、把握作者及情感、找准散文叙事特征等多个角度,推进教学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9.
“场景化”与散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领会所学散文的精髓,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作者是将他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情感倾注在作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中,或热爱、或崇敬、或感激、或痛恨.散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表达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领会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深厚情感.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倾向和教学目的,摸索出一套"场景化"散文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快领会课文中的感情内容,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文本细读切入点:由"情"入手散文是以表现作者个性化独特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文体,因此,阅读散文,必须要对文章中饱含情愫的语句特别敏感,抓住了作者情感性的核心句就能切入文章内核,顺势提纲挈领式地解读文章。默读全文,圈划出本文中最能表露"父子情深"的句子。明确: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文章第7段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