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7,(12):29-30
<正>"用教材教"是相对于"教教材"而言的。传统的"教教材"侧重的是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忽略了教材、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教书,教死书"。而"用教材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活学生。1结合学生认知,解读加工教材任何一种版本的教科书,它的内容都是既定的,具有一定的超前适应性,但是教师面对的教材接受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中叶,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界存在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僵化形式,经过长期的中国化教育探索,创立了活教育思想,其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即"做中教,做  相似文献   

3.
常听专家说,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而有的教师却是在“用教材教”。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意思差不多,从没去思考过。今天,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忽然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教教材”,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学模式;而“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调整、挖掘、重组。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死"而提出建立的理论。他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形成"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的社会。教、学、做三者不仅自身死气沉沉,而且彼此不相闻问。他要求,不仅要让上述所有的"死"字均换为"活"字,而且要将这三者的壁垒打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订,沿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不断调整,不断增删入选篇目,时至今日,教材改革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语文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正是由于对于它的重视,往往使我们一叶障目,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唯教材论”,它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  相似文献   

6.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显而易见:中国的教育只是死水一潭式的传授旧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充满生命力的创新教育。时至今日,这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还是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功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教师们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9.
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倘祥,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儒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0.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  相似文献   

12.
杨淑珍 《现代教育》2011,(10):57-5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要求,不断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情感渗透,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出"死教书"、"教死书"的误区,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4,(29):85-87
行知,行是知之始;知行,知是行知成。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名字中就深刻体现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精华。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随处可见。作者试将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运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们教师不能"就书教书,就知认知",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整合,使所教的新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最新的教学观念,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学最重要、最基础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教学的唯一。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就知识教知识,只会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跳出教材教书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要跳出教材教书,就要从教育高度看教材、从教学效度看资源、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试以浙江师范大学姜根华教授执教的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中兑现包括对学生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承诺.课程标准的这个"转变",曾一度使我迷茫:何为"教教材"?教书不教教材教什么?又何为"用教材教"?我们不是一直在用教材教吗?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得不引发我作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学会教书     
很多老师看到"学会教书"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哑然失笑:谁不会教啊?都教了十几、二十多年了!教材再怎么改,知识点却依然万变不离其宗,都能背下来了!可是,真的会教吗?"教"的几个层次:可以教、能  相似文献   

19.
说课晬语     
作文指导课多了,教材上的单元作文已经很具体了,庸手照本宣科就完事大吉了.如果那样,杨老师就只会教教材.虽然说对待同样的"死"教材,不同程度的教师教的效果截然不同;不过,就是把"死"教材教"活了",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教师是标准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教书     
<正>教书的人不读书怎么教书?但确实有一些教师不读书却在教书。"书"有两种,形而下意义的书是有形的书、有字的书;形而上意义的书则是无形的书、无字的书。对师生而言,有字的书即指教材,也包括一切课外读物;无字的书则是社会现实、宇宙人生。"教书"不仅要教学生读第一种书,更要教学生读第二种书。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习的方法、考试做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有求知热情,能够主动探索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