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分离手段在中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简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原理、流程、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探讨了影响中药超临界CO2萃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萃取植物油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地阐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萃取植物油脂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流体CO2以其粘度低、密度大、较好的传质、传热和溶解性等特性,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O2超细微粒,特别是纳米级粒子的研制,在当前的高新技术中己成为热门领域,在材料、化工、轻工、冶金、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故其制备技术已成为化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218-218
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超临界CO2替代有机溶剂、以离子液体替代水,构筑了一类新型的离子液体/超临界CO2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CO2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流程,重点对影响植物油脂萃取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时间、CO2流量和夹带剂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最后阐明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牡丹籽油不同提油方法的提取工艺、所得牡丹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色泽浅、透明澄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代法所得油,最后提出了复合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西藏大蒜晒制干粉提取大蒜素进行了三种常规提取和超临界提取的比较实验,并对未经提取的大蒜干粉、提取物、超临界CO2提取剩余干粉进行了大蒜素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1)大蒜晒制干粉中每克干粉含活性成分(含硫化合物)0.0341g,超临界CO2萃取后的大蒜干粉中每克干粉含大蒜素为0.77g,超临界CO2萃取的效率理论值为77.6%,(2)超临界CO2萃取实验中实际得到的大蒜素远低于理论值,只有0.0012g每克大蒜干粉,其原因可能是超临界系统容积大损耗大;(3)通过水煮-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浸泡提取法以及乙醇浸泡提取法三个实验的比较,表明,无论在大蒜油得率、大蒜素纯度以及大蒜素含量方面,水煮-有机溶剂萃取法均比其他两种方法有优势,乙醇浸泡提取法大蒜粗提物多,杂质含量也很最高.  相似文献   

8.
《深圳特区科技》2004,(10):163-164
分子共振快速高效节能加热技术,铝及铝合金化学镀技术,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成型泡沫塑料制品技术,省力自行车,健身自行车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应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的工艺,探索在不同投料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温度等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5-40MPa,萃取温度30℃;分离釜Ⅰ压力8-11MPa,温度55-75℃;分离釜Ⅱ温度室温-40℃,即可获得比较好的萃取率,萃取的山茶油纯度较高;在成型的萃取设备中,小萃取釜的工艺参数对大釜参数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超临界CO2对微孔草的油萃取工艺,着重探讨了影响微孔草油提取的主要因素,温度,压力,时间,结果显示,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微孔草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介质与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液体介质与材料研究是当前化学化工、功能材料的热点领域之一。1998年底以来,我们以发展离子液体清洁反应介质和软功能材料为研究内容,以实现新离子液体的设计与合成,离子液体中无硫酸Beckmann重排反应、非光气异氰酸酯合成、二氧化碳吸收与活化、反应-升华分离一体化,微孔硅胶限制纳米尺度离子液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及离子液体-电化学技术集成等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丁毅  宋革 《中国科技信息》2011,(20):34-35,55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也日益增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大气中CO2含量显著增高,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本文根据CO2地质处置的机理和措施,结合徐州地区地质实际情况,探讨将CO2气体处置于深部含盐水层、深部不可采煤层和深部含水灰岩层三种场所的反应原理和具体措施,以及可能的处置地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拥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大国乃至人口增长大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前景不容乐观,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国家绿色增长及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关乎着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共同命运。在Tapio脱钩理论指导下,强调国家绿色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的潜力问题,首先,构建金砖国家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15年间金砖五国绿色增长水平进行科学、系统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金砖五国2000-2015年间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弹性;最后,结合绿色增长评价水平,计算得到金砖五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潜力水平,提出了提升金砖五国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潜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在生物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芬  何军邀  王普  郑书香  王荣柱 《科技通报》2011,27(2):161-165,176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催化反应介质,与传统有机溶剂相比,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和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离子液体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及离子液体中酶的特性阐述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按照不同反应体系综述了离子液体介质中生物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离子液体/超临界CO2双相体系,疏水性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以及含亲水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kaya恒等式并结合LMDI分解法确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用VAR模型分析甘肃省1989-2011年间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冲击效应,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影响关系。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变化主要对二氧化碳排放表现为正向冲击效应;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冲击效应趋向平稳,但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冲击方向不明朗;能源强度总体上表现为稳定的负向冲击效应。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自身和能源结构的方差贡献率较大,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方差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6.
宋飞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2,34(8):1439-1444
本文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能源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能源消费、CO2以及SO2的排放数据,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根据温室气体和SO2主要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且CO: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特点,对能源消费与CO2和SO2的排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欧盟进行的CO2与SO2协同减排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或者在预设的减排情景下计算其减排量,分析协同减排的前景,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和SO2的协同减排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以及SO2排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1、-0.2965、0.9357、0.9978;而根据中国能源消费与SO2排放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SO2排放的相关系数为O.8738。表明能源消费与CO2和SO2排放高度线性相关,在进行CO:减排的同时可以协同对SO2进行减排。依据欧盟成员国首脑在2007年共同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实现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计算得出2020年欧盟火力发电行业可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排4.92MtCO2,与此同时SO2可减排218.05kt。因此,根据欧盟等发达国家协同减排的经验,我国在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制约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提升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品质,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途径,其中结构效应的变化主要由国内市场对西部地区工业品需求扩大引起,并不存在污染天堂影响;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当地政府在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中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有一定关系,相反,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却对工业能耗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西龙  于渤 《科研管理》2012,33(8):35-40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5至2008年间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交互效应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结构变动则促进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其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抑制作用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单福征  於家  赵军  钱光人 《资源科学》2011,33(8):1600-1607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