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2.
郑珍、陈三立与钱锺书,都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取法宋诗讲求学问出处、善于煅炼字句的特点:郑珍诗风奇奥而又平易,因题材不同而手法有异,奇奥的一面接近宋调;陈三立师法郑珍,讲求造字炼句,诗多郁勃之气;钱锺书作诗亦受宋诗影响较多。可以说,近代诗坛的宗宋倾向是诗人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追求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郑珍与陈三立两人诗风有共同特点与联系,前人以此派诗风为“生涩奥衍”。然两人诗学主张与诗的内容以及诗艺方面有异同:均有忧国忧民之心,写人不敢写之题材,抒人欲发而不能发之真情;为诗国开新世界;陈三立步踪郑珍,渊源韩孟,不同的是,郑诗有元、白之平易,擅用白战手法,用于写家事、写世相;陈诗学黄山谷,炼字奇警。清后期诗坛,有这两座高峰相呼应,是诗史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郑珍诗风不仅有平易的一面,且有奇崛奥衍的一面,其效法韩愈,但不是单一的模仿,而是自成一家面目。文章以郑珍写山诗为例,从志向相似,诗心相通;效法韩诗,增以朴实;同写山景,自成一家这三个方面分析郑珍对韩愈诗风的继承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诗眼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诗眼犹如人眼,最为生动传情,因而成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如何鉴赏“诗眼”?笔者总结出以下六法。以“一字”或“一词”为眼,以“一句”或“一联”为眼,方法各有三。  相似文献   

7.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8.
巧解"诗眼"     
对于“诗眼”,可算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诗歌语句来说,“诗眼”不过就是最为凝练、最为生动、最富韵味的字,而且这个字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诗词语句中的“诗眼”,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形态,最耐人寻味,往往使人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仅是一“余”一“上”两字,便使全诗景物情神毕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疾”一“轻”两字,鹰、马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清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全诗文字平易,情感真挚,奇境迭出,珠玑纷呈,真可谓妙不可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妙处,悟其妙道呢?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赏读"三部曲",即序诗对读、"诗眼"悟读、美点品读.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休鲍之风”有三个内涵:其诗歌语言具有平易化特征;内容有艳情化倾向,在艺术手法上多运用代言;在风格上具有华丽、艳冶、伤怨特征。当时诗评家站在儒家雅俗观的立场上批评“休鲍之风”俗化的倾向,但这种诗风在刘宋后期得到认可有多方面的原因。“休鲍之风”改变了南朝魏晋以来以渊奥、典雅为主导的诗歌格局,促进了诗风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18.
郑珍的诗公认为“有清一代冠冕西南巨儒”,钱仲联先生赞郑珍“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郑珍多才多艺,经学、文字学、书画等都成就斐然,其诗更是晚清余幕下的一颗耀眼明珠,诗之内容史实性高,诗之表现形式技法多变,为清之“宋诗”运动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相似文献   

19.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