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统治者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弭灾活动以求消除灾害。从唐朝皇帝的一系列弭灾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灾荒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灾荒发生原因的看法,既有对灾异天谴观的肯定与继承,也存在对灾异天谴观的怀疑。统治者对于灾荒的认识,总是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既不完全相信灾荒的发生完全由于自己的统治不力造成的,又要强调灾荒的发生与自身的统治有关,以强化自己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3.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8,(3):36-42
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明代中后期的统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灾荒频仍。滁州从地域上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最常见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疫疠,其中尤以水旱灾害的交互发生为最。本文基于《叩阍书》《请免津粮疏》视角,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滁州灾难深重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搜集了地方官员和郡绅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救荒安民之策。通过探究明代中后期滁州荒政,对当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出现灾荒食人现象记载达1692县次。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不均衡性,明朝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远大于清朝。明代中后期,出现灾荒食人最为集中,明末达到顶峰。这种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既有气候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差异异常明显,北方远重于南方,北方五省占了全国总数的73.93%。这种南北分异既有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等因素,也与民风彪悍及个人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与贫困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孙中山认为,反帝反封、建立贤良政府是救治灾荒的根本出路,并提出政府主导、振兴实业、发展交通、革新技术等具体措施。孙中山社会救助的思想及实践,体现了他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灾荒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到灾荒研究,就不能不说到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中国救荒史》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和救荒的学术著作。书中引述的史料丰富厚实,论述条理清晰,系统完整地展示了我国历代灾荒发生的实际情况和救治举措。这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在学术上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有的外国学者称中国是"饥荒的国度",中国学者曾经说,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灾荒史,所以,不了解中国灾害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灾害史最便捷、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在大学开设《中国灾害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遭受着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双重磨难.如何有效地治理灾荒,并有效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围绕晋察冀边区的救灾制度立法,灾荒造成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的救灾,国民政府的救灾,民间力量的参与,以及中共其他根据地的灾荒及其治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是也存着一些不足,诸如全面地论述晋察冀边区的灾荒治理,没有与同时期国民政府的救灾形成对比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掌握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这是因为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初中学生不适合展开太多研究。第二,在掌握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中国实情。第三,在掌握方法上从“身边”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外学界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自然灾害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成果众多。但就区域自然灾害史来说,学界对广东、陕西、福建、甘肃等省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汪志国博士推出的新著《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中国灾荒史学界增添了一朵奇葩,该著作在诸多方面对以往的自然灾害史研究有所突破。通读全书,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荒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此次灾荒范围广,具有并发性、连续性、积累性等。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汉武帝统治时代又是整个西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期。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广泛影响到为政者的治国思想。汉武帝采取了重视农业、移民屯垦、廪贷灾民、兴修水利等积极的救荒措施,及时有效地缓和了因灾荒而造成的社会危机,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为后来西汉王朝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兰州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其特点主要有:普遍性和多样性,高度频发性和突发性,群发性和伴生性,损失的严重性。成因有:地理条件,战争不断,环境恶化,政府职能缺失。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化指古代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具有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应先熟悉其背景。从时间上说,应放到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从空间上说,应放到全世界大背景中加以比较。不认识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9.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灾荒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荒政、灾因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成果和史学动态,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运动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意识到破坏了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荒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影响较大的如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它们几乎都与自然灾害有关。灾荒有时成为农民起义的社会条件,有时则直接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在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