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庸关于武侠小说的认识多见于访谈录和小说后记。通过这些零散表达,可以看到金庸对武侠小说本体的认识,即类型平等观、形式传统观、本质情感观以及功能娱乐观。正是以此为创作依据,金庸方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继承并光大本土文学传统,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部部精品,在整个华人圈中颇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金庸武侠小说文本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第一,从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情况来看,其阅读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层次各种各样,就是版本的改动也会引起众多读者的不同反应;第二,从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上看,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金学"的存在,并且向着深远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金庸的武侠小说上承传统武侠小说基本范式,又深受西方历史冒险小说的影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传统侠义观的开拓和创新,创造出了辩证的正邪观。本文以金庸的正邪观为核心,阐述了明教和六大门派人士的正邪对立、分化衍生的正邪关系以及武侠人物正邪属性复杂交错的辩证正邪观。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文章仅从其小说之一《天龙八部》来对金庸作品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8.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朱东辉 《双语学习》2007,(6M):119-119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文章仅从其小说之一《天龙八部》来对金庸作品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五百年后的《水浒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些优良传统主要体现为仁者的胸次、义者的肝胆,智者的情趣和勇者的气魄。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一方面把现代普世的价值观引入到古代的题材中。金庸的作品还善于将古典与现代手法融于一炉。金庸作品的成功还得益于其与传媒"四轮驱动"式的成功互动。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了改造,开启了民族小说形式的新路径。本文从小说模式的演变全身换血的改造,金庸、鲁迅异同论,“雅”“俗”之说和承前启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6.
金庸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强烈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其读者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使金庸小说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本文试从诗歌的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颠峰之作,《笑傲江湖》自问世后便深受读者喜爱。作为武侠小说其在华语世界长盛不衰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对这部武侠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打打杀杀显然太肤浅了,本文希望通过解读小说的主题及其人物形象,让我们重新感受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笑傲江湖》语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金庸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学语境角度考察,这部小说存在传奇和生活两种语境。传奇是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笑做江湖》的传奇语境却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出现了突破,而生活语境的生成更使得金庸小说超越前人,成为成熟的文学作品;这两种语境在小说文本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