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新闻常常要运用数字,特别是经济新闻,用数字在所难免,在有些新闻中,数字本身就是主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中的数字用得好,能使新闻增色;否则,会使新闻枯燥。怎样用好数字呢?我谈几点体会。各个部门的数字,在本部门的专家们的头脑中是立体的,有生命的;但它对一般人来说,则往往是平面的,无生命的。要让新闻中用的专业数字在一般读者的头脑中“站”起来,就  相似文献   

2.
数字在新闻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有时是一种量的表示,有时是一种质的反映,有时给人以新的形象,有时又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同时,数字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符号,用得不好也会给人以单调、枯燥、繁冗的感觉。怪不得有人曾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离不开数字。打开每天的报纸,几乎每篇新闻里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数字。有人这样说:“数字好似油彩,可以使新闻须眉毕现,神采飞扬;数字又如陷阱,有可能毁掉新闻的生命。”可见,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巧用数字,大有学问。综合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提供的经验,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直接对比,揭示本质对比是分析事物的方法之一。有对比,才有鉴别,才能显现出事物的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新闻中使用数字常见的对比法,包括纵比和横比两个方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中使用数字虽然需要得其法,但必须用得准用得好。这个“准”和“好”,又是用巧用活数字的前提。如果新闻中的数字用得不准和不好,即使再巧再活也是毫无意义。数字,在新闻中要用得准、用得好,主要表现在应树立准确意识、精炼意识和读者意识上。先谈准确意识。所谓准确意识,即要求新闻使用的任何一个数字都必须准确可靠,这是涉及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一个原则问题。所以,在新闻中不论怎样使用数字,准确那是第一位的。有的记者和  相似文献   

5.
写新闻时不免要使用一些数字,而数字的使用却往往使记者头疼:不用数字无法说明问题,用得太多又会使新闻枯燥乏味,甚至使读者望之生厌。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数字?译载在下面的《庞大的美国政府运转不灵》一文(下简称《美国政府》,原文长达万余字,为了节省篇幅,只摘译了其中一部分)可以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经验。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设法使数字“看得见,摸得着”。怎么叫“看得见,摸得着”?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使数字尽可能与读者接近;二是要用可能、可视的形象解释其含义,使它们“站”起来。  相似文献   

6.
数字能够准确地反映事物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因而写新闻总不免要用一些数字,经济新闻更是如此。而数字的运用却往往使记者感到头疼:不用说明不了问题,用得多了又会使新闻枯燥乏味。 数字本身确实是比较枯燥的,呆板地把它们列举在新闻作品里,会使新闻逊色,甚至令读者生厌,但如果用得巧妙灵活,恰到好处,它也能使文章增色。有这样一条新闻标题:《(肩题)电影工作者头脑里要装着三个数:(主题)八亿农民、二亿青年、三亿少儿(副题)陈荒煤在故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文言虚词的使用不得法。如“攸”字的使用。“攸”,是个助词,是“所”字的意思。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跟“有”字的用法混同起来。举最近一个例子: “在‘官本位’体制下,行政级别确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攸关。”(见1988年8月1日人民  相似文献   

8.
枯燥的数字堆砌,是新闻写作的一大忌,同样也是新闻导语写作中较棘手的问题。没有数字不行;数字多了,或表述上不讲究艺术,也同样令读者倒胃口。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比如有的典型要用数字来佐证,有的概念还要通过数据来具体化,不一而足。这些数据用得好,满纸生辉;用得不好,味同嚼蜡。因此,研究一下怎样使用数字来写好新闻导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数字,在新闻中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既是一种量的表示,又给人以质的形象,用在一定场合还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但要用得妙,并非易事。记者在采访中常常为一大叠干巴的数字所困扰,如果不分主次,不加遴选,不经处理,随意搬上稿子,报道就象开了一爿“小百货”,读者看了不知所云。要使数字在新闻中产生一种神奇的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精”、“巧”两字。“精”,即新闻中的数字必须精选。数  相似文献   

10.
论点选粹     
新闻标题要实咸宁日报社杜先龙认为:做实新闻标题是打动和吸引读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标出数字。善用数字,是力避“空”的好方法。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原载1999年2月27 日《长江日报》),初看起来,并无惊人之笔,但“7000多人”在“溃口”和“淹出”两个动词的烘托下,却显得很有分量, 令人感到沉甸甸的。它生动、准确、深刻地反映出我们某些干部的浮夸作风之恶。二、标出事件。善于把非事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新闻标题,往往就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消息《省城专家好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语中怎样使用数字,这是一个经常遇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数字枯燥乏味,令人头痛,最好少用或不用。其实不然。新闻离不开事实,而数字就是客观事物的量的表现。如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等,离开数字能行吗? 数字从表面上看是呆板、静止、没有生命力的,但要看你怎么用法,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有生命力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数字,同样是有生命力的。列宁在谈到报刊宣传时就曾经指出:“不要讲空话,不要空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用“数字说话”,也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方式,能给人以证据确凿的感觉。数字用得恰当,能使新闻说明的观点清楚,论据充分,比空洞的议论更有说服力。但用得不当,反而会弄得概念模糊,令人生厌。数字用错了,甚至搞虚假,更会闹笑话,产生恶劣的影响。所以,在新闻中运用数字,和做文章一样,也应该讲求“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下面介绍几条主要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新闻导语,写得比较成功,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桥 《新闻前哨》2003,(2):22-22
经济新闻与数字虽然有不解之缘,但报纸不是会计报表、统计公报,不能搞数字罗列和堆砌,而应该对其进行加工创造,把数字变成读者接受、易为理解的东西,以提高宣传艺术,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何加工创造?笔者认为,应巧用加减乘除“四法”,努力让经济新闻中的死数字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新闻中都用数字、百分比、增加倍数等来说明问题,这就是新闻中的数学。新闻中的教学观念准确无误,才能收到宣传的良好效果。但是,翻阅报纸,有不少新闻和文章中的数学概念含糊不清.使人费解。象“800多”、“一千多”、“一万多”、“数十”、“数百”、“数千万”等词语,屡见不鲜。不过,这些虽含糊一点,读者还能理解它的含意。严重的是,有些数学用语根本让人理解不了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例如1988年3月22日《河南农民报》第一版登载的《张湾对柞坡实行抵押承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张湾村柞坡资  相似文献   

14.
数据和新闻有难解之缘。只要每天翻阅报刊,拧开收音机,启动电视机,经常能看到或听到数字新闻。就像人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报刊台往往也离不开数据。但是,数字又是枯燥乏味的。当读者看到(听到)新闻报道中的串串数字时,有的就像吞吃了“安眠药”,实在难以卒读。作者面对一堆数字,也经常犯难:不写吧,说明不了问题;写上吧,读者头昏眼花、不情愿看。尤其是经济新闻,说明情况需用数字表示;总结经验,需用数字显示;宣扬成绩需用数字印证……笔者在长期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运用数字有不少学问。用得好,能使枯燥无…  相似文献   

15.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17.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立体”辞书上这样解释:“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介竞争非常激烈,谁家办得好,谁就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有一个竞争问题。报刊新闻写作采用“立体化”,是同电视、广播竞争读者的重要一环。写新闻讲“立体”化。也就是说,新闻所叙述的事件、人物,要给读者留下“立体”感觉。新闻的立体感就是要使读者感觉到新闻所叙述的事物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有何特征。它的不同的诸侧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使读者通过读“立体”新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地如临其境,如  相似文献   

20.
新闻就是要把读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告诉读者。话虽然简单,做起来却并不一定很容易。先让我们讲一段往事。上点年岁的人大约还会记得,十年动乱期间,某国乒乓球队来我国进行访问比赛。报纸上照例进行了报道,连续几天,场场比赛都发了新闻,有的新闻也不算太短,描述了比赛的热烈气氛,观众的热情友好,甚至连比赛场地上悬挂的横幅标语都写出来了。然而,如此这般的详尽报道中,却唯独没有讲出比赛结果,到底谁赢了,谁输了,比分是几比几?读者耐着性子把篇篇新闻从头看到尾,硬是找不出这个比赛结果的数字。据说,当时是强调“友谊第一,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