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2.
王大朋 《考试周刊》2011,(9):169-169
一、化学提问教学的特点 1.问题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有问的价值。在教学中,要避免单纯判断性提问,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避免一启即发的浅问题和启而不发的难问题,充分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发展史表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余姚市实验学校于2003年开始实验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经过5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校本化的"敢问、会问、善问"的"情境-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师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5.
受评价和应试的羁绊,数学课堂中教师"满堂问"、学生不敢问,评价方式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地"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2017年版课标所阐述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几乎都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关。教师需要创设问题驱动的课堂,把握一般性思维方法,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用多元化的评价,培养学生数学地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敏 《宁夏教育》2012,(1):34-35
近些年来,我们的课改似乎有些浅尝辄止的味道,从"满堂灌"走到了"满堂问",就停留在了一个层面,少有新的进展。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即使是一些优质课,也不难发现: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  相似文献   

7.
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和研究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本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对实验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满堂问“轰炸”下的“不假思索”,问题层次性不强,缺乏思考价值……此类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提问作用的发挥,进而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9.
鲁启虎 《考试周刊》2011,(73):182-183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但在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情况不容乐观,“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等制约了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提问能力,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0.
问题式教学能有效构建学生地理思维,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满堂问”、授课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如何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过早,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过迟,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已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必须做到审时度势,择时而问。  相似文献   

12.
凌丽 《江苏教育》2013,(21):34-36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尝试"大问题"教师"抛","小问题"学生"带"的办法,努力实现由教师单向的"满堂问"向师生、生生多向的"角色问"的转变,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空,从而巧妙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明暗"两线。  相似文献   

13.
马伟国 《文教资料》2011,(26):50-5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问"的弊病,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优化课堂教学的四条途径:问得少,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问得精,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问得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问得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问”,顾名思义是提出问题,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主体是教师,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思考的方向。提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的手段,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周密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走出自由和热闹的误区,认真设计好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问法灵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趋有效。那么,该如何提问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问题场"有别于"数学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师生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营造一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的问题背景和思维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生活化、趣味化、悬念性、活动化、开放性等几个着力点,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数学问题来引领课堂,真正形成以问促学、以问启思、以问创思的以生为本的课堂。一、"问题场"的意义当下,小数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堂问"与"满堂练"的情况都不可取。  相似文献   

16.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种现象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  相似文献   

17.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18.
邹祝峰 《成才之路》2013,(12):59-59
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沟通的主线索。而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原因在于教师对提问的原则把握不当,从而导致问题的无效,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无益于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提问原则就具有了现实意义。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问题的设计,本文就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作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教师从过去"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真的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吗?教学效率一定令人满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教学介入问题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为问题所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所有精力放在问题追寻上,势必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