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的四个层面是: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带领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品德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学生品德评价忽视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缺乏对其内在动机的分析和探讨,评价方式也以他评为主,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在品德评价中的缺失。本研究主要从自我反思性评价的确立、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间对话关系的建立三个方面积极探讨在品德评价中提升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品德评价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赵春霞  闵泽豪 《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60-260,262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大部分品德水平较高,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却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品德水平较低。本文从分析高校内部分学生存在的品德问题入手,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法,以期能够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的品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社会、感知真善美丑,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趋善避恶的习惯,并自觉将一些正确、健康的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相似文献   

6.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改革的需要,主要通过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因此,本文就品德教学从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章从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创造性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伟秋 《科教文汇》2007,(5X):77-77
本文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系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黄桂华 《科教文汇》2020,(15):119-120
中学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集体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发挥着重大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要求班主任在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李健虹 《科教文汇》2008,(10):122-123
品德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致使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制约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品德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动口、动情、动心,并使之落实到行为,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悟、活动,演绎课堂三步曲,从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利用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报国之志,是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品德展示的是一名学生的修养,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在新的时期,教育全面发展,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是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的简单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心理需求,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与品德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叶国胜 《科教文汇》2009,(17):59-59,9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活起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网络资源、利用电视视频几方面,介绍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合作、互动、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格,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为基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高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精神为根本.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开展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