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缺失以及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确立问题,其意在于: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校德育主体间即师生间真正的平等交往的伦理关系,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校德育效果始终不明显的客观实际,文章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指出传统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认为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基点在于引导并突出过程中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一种交往性艺术,决定了德育内容是一种意义关系情境的组成部分。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主要载体,它在德育中的价值不在于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化的手段而传授,而在于它是否对它的对象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发挥关联到一种生活化的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点,实现德育过程师生交往互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本质;推动交往互动方法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师生德育交往,是指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双方人格与情感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是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德性共生的过程。师生德育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性主要有:一、交互主体性师生同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结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其基本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如果说传统德育认同“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那么“交互主体性”则强调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而最复杂、最生动并永远处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  相似文献   

8.
灌输式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对话式德育,是基于师生心灵交往的德育;对话式德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实现德育的对话,必须致力于师生相互解释、共同体验、合理交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交往”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热点,既取决于德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有赖于交往理论所蕴涵的人性思想。交往德育克服传统德育弊端,实现德育理念的更新,反映时代哲学,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找回失落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0.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