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参编鲁教版教材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体现学科体系,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其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们大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他们提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七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王庆欣 《辽宁教育》2002,(6):63-63,3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要教教材。教师还应有刨意地开发语文资源,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施,新版小语教材也相继出台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和发挥好这些新教材的作用呢?我们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单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来教”。一、语文教材的特点与编者意图简析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我们首先有必要简单研究一下语文教材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诸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陆续浮出水面。但其基本格局都是采取“文选型”,“范文制度”下的“文选型”语文教材,本谛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它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以供学习者讽咏、研习、模仿。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6.
做一个“用教材教”的研究型语文教师,不做一个“教教材”的教书匠式,是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形势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语文教师的一种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得心应手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展示给人们,则需要有良好的科研论文写作素养来支持。培养和提高语文教师的科研论文写作素养已经成期望成为研究型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体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展开。这就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转变“教教材”的单一、封闭的落后方式。“用教材教”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必须关注,领会教材编撰的意图(要实施的课程内容),把教材内容定位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凭借,手段和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让语言实践活动情趣盎然,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个“弯”曾一度使许多教师顿生迷茫,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将改变语文教学形态,即教师“教”的形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等理念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准则。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也将真正体现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作为课文的文本具有标准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设”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的解读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按照教科书和教参的既定方针办。新的语文课程强调由忠实执行走向自主创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还需不需要教好教材呢?教什么,怎么教呢?面对这些当前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许多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因此步入种种误区。误区之一:喧宾夺主——游离目标盲目拓展[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交…  相似文献   

13.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中小学尚有相当一批学校正在使用《大纲》下的教材,即使是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下的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用教材”教,业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的难点问题。其中的难点主要在于: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和编排的基本方式不同,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不同,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不同,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追求不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使用传统意义下的教材要想尽可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必须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教师必须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跳出”原有的教材呈现方式和编排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合、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备课进行一番新思考。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以学论教,以教促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使备课具有开放性;备课不能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应该引向课中、课后。备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课前准备、编写教案、课上实践到课后反思的不断改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17.
“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  相似文献   

18.
课改7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结合音乐课堂教学,笔者提出音乐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的三层境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微的弊端被人们所诟病,其原因众多,但不可否认,一线语文教师对“教什么”缺乏理性认识和实践抓手是主要症结所在。众所周知,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均为“文选型”教材,大量的名家名篇选入教材后,哪些内容需要教、值得教、应该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某一篇课文而言,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以致我们的一些语文阅读课堂,要么漫无目标“无序教学”,要么纠缠内容“得意忘言”,要么重复已知“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2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教材观的全新理念,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