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对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的几处物质定义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我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见》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列宁在第一处物质定义中,既说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又说物质可以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这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其二,列宁在第二处物质定义中说“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这不仅没有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线,而且也为唯心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其三,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时,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否则怎么也不能成为科学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上述观点逐一试加分析。一我们认为,《我见》之所以会得出第一个观点,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一直是我国哲学界公认的唯一科学的、十分完备的、经典式的定义。在目前发行的哲学教材中,对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笔者  相似文献   

3.
在著作《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和唯心主义平等观,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性、虚化性和不可靠性,提出了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现实性的无产阶级平等观。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平等观的论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出发,阐述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究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论,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举足轻重。尤其是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提出,更是事关唯物论的存亡。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在此重点阐述了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一九○八年所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于恩格斯逝世后的自然科学成就作了哲学概括,从理论上粉碎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1895——1916年所写的《哲学笔记》一书,广泛地研究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了许多评论和批语。这些评论和批语少量的写于  相似文献   

6.
"物质"概念一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哲学发展历程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物质"的释义是不同的。现在我们普遍使用恩格斯、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阐述,但是它依然存在着许多令人质疑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都不是一部关于自由问题的理论专,但此两部作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由的思想。马克思的自由观偏重于揭示自由的内在性、社会性、主体性,而恩格斯则侧重于揭示自由的外在性、对象性和受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论。1985年,《社会科学评论》第4期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文章:《论恩格斯否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直接了当地把争论归结为恩格斯究竟否定了还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鉴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的争论,因而大有讨论的必要。杨献珍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论述了他的观点,让我们也跟随杨献珍同志的论述,作一些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社会形态研究,至恩格斯逝世为止并未成熟.列宁提出了"宗族社会"的概念,但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斯大林草率地将基本生产关系定为五种.郭沫若将"五阶段"视作研究历史的"先决条件",预伏了中国上古史研究的不幸.凡读过先秦典籍而又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有一个"亚细亚形态情结",这一情结至今尚未解开.解开这一情结的关键,在于重新认定列宁当年提出的"宗族社会",实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著,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指导文献。它为文化工作者与文艺爱好者所认真学习,在文科课堂与教材中也极受重视和被深加研究。其基本精神已有许多阐释,但文中关于背景、句意及所论事实的疑难,不少尚有待深入探讨。本篇就有关专业工作者提出的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浅见,和同志们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卓越地体现了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一致,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学习这本书,不仅要学习它的基本原理,还要学习它的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它的方法,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它的原理。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方法论问题,列宁在最后“结论”中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线索。“结论”中的“四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讲四种方法。这里首先谈谈比较的方法。列宁指出:评价经验批判主义,“首先必须把这种哲学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加以比较。”(《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59页。以下简称《唯批》,引文只注页码。)《唯批》的前三章作了这种比较。第一章比较了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冬,我曾写过一篇《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见《陕西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1期)。当时曾提出: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想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与监督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后来发现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这条道路走不通,才又转向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列宁从实践中找到的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方法。这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经济政策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使自己得益不少。但作者仍觉得余意未尽,有必要从列宁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列宁在其著名的著作《辩证法的要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在其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发挥和论证。它科学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同其他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对构成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容的一切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所作的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讨论,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由来已久了。它的讨论虽然几经起伏,但还是众说纷纭,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谈一些看法。一、马克思为什么不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概念在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阐述上,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不仅正确地阐明了理论本身,而且还如实地指出了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前进,因此,当前我党必须敢于面对并深入思考"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梳理和探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及其思想,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当今的意识形态建设,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暴力革命论和和平过渡论初探》(见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的续篇。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暴力革命论与和平过渡论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马、恩关于走向社会主义所应遵循的道路问题,从来没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明确提出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至于究竟应当采取那种形式,那就“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列宁对这两种革命形式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是与马恩完全一致或者是在原则上有所不同呢?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报刊工作问题所发表的大量的、丰富的、具有独创性见解,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完成了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构架和建设。他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国党的报刊理论的指导,还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范例模式。本文着力于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的分析。阐述列宁对新闻出版自由问题的独到见解,包括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夺取革命政权期间和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国家时期,这三个阶段内出版自由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对立面和谐地结合”的思想。关于对立面和谐地结合的必要性、时机、方法和效果等四个方面的认识构成了列宁“对立面和谐地结合”思想的基本内容。列宁“对立面和谐地结合”思想在其和平外交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运用。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应该认真地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终结》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而且,书中从"首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命题,揭示了主客体之间合乎规律性的关系","从主体参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指出了探寻主体活动动机背后的动机的方向和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恩格斯主体思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为其发展注入了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斯大林在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成果基础上,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这一概括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一次较完整的表述。由于受时代和他本人的局限,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在评价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