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L46块7口取心的各类岩心分析化验样品的统计分析,对该块S1+2段和S31段油层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及非均质性、岩石敏感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岩性粗、分选差,岩石成分成熟度和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S1+2段储层物性中等,属于中孔中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S31段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工区储层水敏性及酸敏性中等偏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  相似文献   

2.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对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裘亦楠教授结合国内外分类方案,考虑到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开发实际,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划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本文针对M油田ZJ1-Ⅳ油藏海相砂岩储层的特点,从层内、平面非均值性两个方面对该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性质主要受喉道控制.为了解基山砂体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商550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储层孔隙结构不均匀,微观非均质较为严重,储层主流喉道分布的徽观非均质差异是渗流能力非均匀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内江科技》2016,(7):60-61
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的角度描述了W7断块储层非均质性,认为W7断块储层层内夹层发育;层间各砂体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平面上油气分布以及砂岩有效厚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孟俊 《内江科技》2005,(2):60-60,F003
本文主要从微观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利用岩样分析资料。对该段储层的岩性特征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重点研究了该段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史家畔油区储层沉积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史家畔油区主力油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湖泊相,属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根据岩性、沉积组构以及电测曲线将其划分为3个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区域内构造不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沉积微相影响。砂体的纵向叠置和大量非渗透性隔夹层的发育是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原因;平面上,砂体呈片状连接,连通性较好,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矿物成份及综合测试等资料,结合物性、地震数据,对巴喀地区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集层的物源及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喀地区八道湾组沉积时期物源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区内储集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均很强,其非均质性受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上八二段的非均质程度强于八一段;层间非均质性表现为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上储集层孔隙度存在两个高值区,向四周孔隙度数值逐渐降低;渗透率存在一个高值区,向四周数值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李理 《今日科苑》2012,(10):114
本文通过对F4储层的特点、层内、平面及层间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关键储层进行了评价,认为F4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均比较强,需要细化F4储层内的沉积微相研究,深入分析F4储层内每一层砂体包括反映含油能力、储集性能、储层岩石渗透能力、变异系数等影响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的单项参数进行评价赋值,计算各参数权重系数,最后综合得分、定量评价,为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给出精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蜀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沉积特征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交替发育为主,纵向上为多个小层相互叠置,单层厚度较小,储层井间连续性差,总体上砂体分布非均质性强,横向上追踪难,无明显标志层。泥岩层成分复杂,有机质、泥砺、碳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对泥岩测量值均有影响,即使在自然伽玛均质及分布形态比较接近的层位,声波峰值及平均值仍有较大差别,采用泥岩段刻度达不到标准化的精度要求。因此,在选取标准井时,除遵循传统原则之外,还分不同完钻情况进行选取,在此基础上统计标准井标准层特征值,通过直方图对比的方法,对工区老井资料进行校正,部分井补偿声波与井径曲线处理前需要做公英制转换,形成四种岩性的声波-中子、密度-中子,声波-密度、声波-电阻率交会图版,结合理论值,总结出长石石英砂、岩屑砂岩、钙质砂岩、含碳砂岩四种不同成分砂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值范围。  相似文献   

10.
沉积微相、构造、断层及隔夹层等各种地质因素综合表现出油藏内部的非均质性,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本文结合东营洼陷史深100地区沙三中的储层特征,客观地表征了浊积岩储层的平面、纵向、微观非均质性特点,对该种储层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沉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东油田四区属河流相沉积而成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本文通过研究非均 质对剩余油在储层分布规律的控制机理,明确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今后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内江科技》2016,(9):64-65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地质非均质性,随后对非均质性的表征量渗透率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生物礁储层的混相驱替作为实例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地质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地质非均质性能够显著决定采收方案的成功与否和最终的采收率大小。储层中事先未估计到的非渗透隔挡层的出现会显著降低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进行的重要性质之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能够很好的帮助油田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开采。本次研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实验数据结果,对青平川油田永坪区长2储层非均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峰 《内江科技》2014,(4):46+56-46,56
<正>砂泥岩系列中的薄储层边界的预测一直是石油勘探中的难题,如果围岩中含有灰质成分,将会使储层预测的难度更加增大。本文从隐蔽岩性储层的振幅、频率特征以及二者对薄储层响应的优势分析上,利用幅频比属性对宁海地区沙三下砂岩储层展开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宁海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中段,面积约100 km,该区勘探开发较早,目前已完钻各类探井100多口,探井密度已达1口/km,但中深层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该区近岸水下扇  相似文献   

15.
杨鹏  朱刚 《内江科技》2011,32(5):11-12
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文33块沙二下的非均质性进行表征。认为文33块沙二下为间歇性涨缩湖盆中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多砂层叠加,各层间沉积微相、物性差异大,具有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方向性强,造成了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6.
孙继峰 《内江科技》2008,29(5):97-98
大庆葡北油田处于开发后期,综合含水达到88.6%,三大矛盾及水驱开采不均现象突出。对该地区葡I组油层开展了宏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分析得出PI6-9砂层组为该地区非均质最强区,PI1-5砂层组次之,PI10-11砂层组最弱,并认为沉积相是影响该地区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因素,后期注水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今后油田制定开发和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台105队于2000年1月正式投产,经历16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通过对目前常用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几种参数与研究区砂岩动用程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中优选合理分级参数,并建立分级标准,从而在理论上指导中高含水期的细分注水工作。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系数、单层突进系数、段内小层数等影响层间非均质性的参数对油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并从中优选前三个参数建立合理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李新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124-125
八连沟一金庄地区长6-长4+5油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到粗粉砂长石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绿泥石、方解石及石英次生加大及浊佛石。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溶蚀填隙物微孔隙及微裂缝孔等5种类型;储层孔喉结构以中排驱压力-中喉道型及高排驱压力-细喉道型为主。储层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胶结作用是该区最主要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川西中浅层沙溪庙组、蓬莱镇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等特点,水平井分段压裂是实现该类气藏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然而,水平气井分段压裂完井参数的优选却是一个难题,国内外虽然也做过很多研究,但多限于均质气藏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利用ECLIPSE数模软件,结合川西中浅层致密气藏储层物性数据,分别建立了均值气藏分段压裂模型和非均质气藏分段压裂模型,对比分析了非均质性对水平气井分段压裂完井参数优选的影响,得到了新的认识和结果。其中非均质气藏分段压裂模型中,讨论了渗透率沿水平井筒呈四种不同变化趋势情况下完井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这对川西中浅层及该类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完井参数的优选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21井区石炭系火成岩油藏的生产特征,指导下一步开发评价,进行地质分析、生产现状评价和综合对比,探讨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具有原始地层压力系数较低,自喷能力弱;天然裂缝沟通作用明显,但不影响投产效果;较大裂缝非主要储集空间且对压裂投产起到负面影响;返排特征差异性较大;大规模体积压裂提产效果较显著.结论认为油层厚度与累产油量呈正相关,射开裂缝厚度和储层岩性对油藏产量是重要影响因素;裂缝对初期产量贡献较大,长期稳产的基础在于基质油层的厚度;火山角砾岩储层物性最好,采油强度最高,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次之.建议深化基础地质研究,精细化沉积岩相横纵向分布,探寻优势储层带;强化跟踪调整,侧钻、加深、调整注采井网及井别是最大程度降低开发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