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布标志着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家校协同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发挥出学科、家庭协同育人的功能,达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1”的效果。初中语文学科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教学路径,能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模式的建设,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创建多元教育网络,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学校力求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巧妙开发资源,积极构建教师、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新家庭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将孩子培养成长,家庭要和学校做到紧密配合、携手合作,共同肩负起教育好学生的使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的途径,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和家校共育成为教育的整体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推进家校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中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建立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家长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宣传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家校共育。这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家校共育,把家庭教育促进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对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法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法律遵循.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往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主要...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态度。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教育责任的共担者,只有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结成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才能推进家校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为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一起成长。作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以期通过调查能给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成长。好学校不仅应该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还应该是家长们成长的天地。构建"新生命家校共育"系统,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缘起——"新生命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成长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需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农村小学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家校携手共育,朝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乘着新教育的翅膀,让孩子们在家校共育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9.
陆通 《广西教育》2023,(13):67-70
本文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相关要求,探索基于“家校共育”的家长育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全学段覆盖、校内校外全方位关爱的“家校共育”新样态,以此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
<正>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密切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外,而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家校沟通不足,以及学生在两个环境中的角色认同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1家校共育的内涵家校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 陈景东)为认真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近日,省教育厅、省妇女联合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  相似文献   

12.
方民 《湖南教育》2023,(8):59-61
<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跃升为“国事”;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家校到底如何联动?如何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面对现代教育的“时代之问”,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发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样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缺一不可。所以,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广大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教育,而且还要密切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进行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全人。殊不知,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家校合作,而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完成教书、育人、培养完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与学校教育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推动家校共育是必然的。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探讨了具体的共育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钧 《师道》2023,(4):30-31
<正>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无法顺利完成重任,家庭与社区的参与,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学生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共同目标,家校双向互动,社区共同合作的多维度育人模式将成为主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更好地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保障。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学校承担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学校结合山区县实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有机整合二者,教育连续性的特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作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琉塘小学教育社区",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共同体。家校合作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能从实践中有所体会,促进孩子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能否全面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中国梦"的实现,对其进行全面和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实施家校共育.然而对于大学生的家校共育还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在教育方向上很难达到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来提升教育效果.鉴于此,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强化家校共育建设,以期在各方面统筹合力构建宽广的沟通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继出台,我们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不仅要科学育儿,更要依法育儿。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承载地,应充分发挥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学校通过打造一个专业团队、构建一套科学课程、营造一个生态圈来不断实践,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品牌,迭代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师生和家长的共同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