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涛 《青年记者》2003,(8):12-13
一向算作冷门的考古,近两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各种考古发现,报纸、电视纷纷进行连续报道,或者进行现场直播,大有白热化之势。但与考古新闻热相伴而来的,也有不断的争议,如前不久南京文物考古部门拍卖新闻发布权,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另外也有批评人士认为,现在的考古新闻热,其实也是一种做秀,有的只是为了吊人胃口,有的则偏离了考古科学的主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眼下的考古新闻热呢?笔者不揣浅陋,略析一二。  相似文献   

2.
2002年底,买断新闻源第一次闯入湖北新闻界的视野———湖北电视台斥资50万元,买断枣阳九连墩古墓发掘的首家报道权。如今,九连墩考古新闻大战硝烟散尽,余音犹存。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九连墩考古新闻报道的前前后后,冷静地全面审视这个全新课题,客观权衡利弊,以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买断:报道引入市场机制九连墩考古发掘,是建国以来我省最大规模的考古活动,意义重大,引起省内外广泛瞩目。在考古发掘“收官”前,省文物局向新闻界宣布:湖北电视台以50万元买断发掘过程的电视、图像、图片、文字、网络信息等首家报道权…  相似文献   

3.
黄璐  江卉 《新闻前哨》2013,(10):80-81
“盛世文物贵,太平重考古。”近年来,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相似文献   

4.
谈文物考古与传媒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慧 《传媒》2003,(2):15-16
对于传媒的文物考古新闻热,社会各界各执一词,反响不一,相对而言,指责和反对的声音似乎要强烈一些。笔者以为,我们对文物考古新闻热要作冷静客观的分析,既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顺应趋势,合理引导,适当规范。 近几年来,文物考古方面的新闻报道颇为引入关注,从四川三星堆发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6.
蒋剑翔 《新闻界》2003,(2):53-54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文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者——文章的写作者,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我国是造纸、印刷术的发源地,我们的先人们写文章,历来十分吝惜  相似文献   

7.
黄荆 《新闻前哨》2005,(8):39-40
文化新闻报道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出版、考古、演出、影视、休闲、旅游等。文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内容。随着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大众传媒中文化新闻的分量也在进一步加重。如何搞好文化报道,使文化报道对受众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媒体独家买断重要的考古新闻发布权,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在重要的考古发掘中,非买断媒体还有没有作为?如何作为?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韩晓玲 《新闻前哨》2007,(10):52-53
在文化领域,文物考古报道"含金量"较高,受到各媒体的重视。湖北是文物大省,屡有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但文物考古报道也向来被视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专业性很强,圈内较封闭。如何找到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是文化记者不断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林爱珺 《新闻界》2004,(2):30-3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舆论监督在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本文从媒体角度出发,对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不起琢磨的“新闻”6月8日《羊城晚报》刊载的一版头条稿《阿梅与小刚:一撞结亲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离家出走的湖北大冶市13岁男孩黄刚刚,在广东佛山被个体女司机李碧梅开的小货车撞伤,李碧梅照料黄刚刚半年,直到黄刚刚说出家庭地址和电话,由家人领回。故事还算感人,但其中一些细节和描写经不起琢磨,愈看愈令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是不真实。稿子的开头说黄刚刚的母亲通过电话向远在佛山的交警致谢,小刚突然抢过母亲的话筒深情地说:“梅姨,我好想你。你对我就像亲妈妈一样……”  相似文献   

12.
李晓虎 《新闻知识》2002,(11):17-19
在新闻学界颇有名望的何微先生,一生涉足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等诸多领域,同时也是兼通古文字、考古等学科的专家。南京大学宋新桂教授称他为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卓越的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家,确为实至名归。[1]何微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留给世人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闻实践领域,何微先生从一名战地记者做起,曾任新华社晋、京、苏等多个分社的社长,留下厂大量的新闻作品。在新闻教育领域,何老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法制新闻系——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被武汉大学新闻系聘为第一批教授井兼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校新闻系的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3.
这是现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在任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于2009年12月的一次讲话,原文刊发于2010年1月25日出版的《大同日报》,虽然4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当前在全党干部重新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今天,当年耿彦波同志这篇感人肺腑的讲话却愈彰显出其深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古表面上给人以枯燥之感,但实际上它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在残砖断瓦之中,在废弃的驿路遗址上,在风化的墓葬群里,尘封着许多鲜活的故事,从中可以寻觅古老土地的风俗人情和一以继之的文化血脉。写考古新闻,就要写出情感,再现那生动的往事,触摸古老文化的脉搏。这一切,构成了考古新闻的"血肉"和"灵魂"。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几次备受社会关注的“考古热点”中,买断新闻报道权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较早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前不久湖北发掘枣阳九连墩古墓,有关方面将独家报道权卖给了湖北电视台。其实买断新闻报道权在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体育报道中早就有先例。报道权买断现象显现媒体竞  相似文献   

16.
某市一重点中学在校庆期间,挂出了中央某领导人的题词。当地记者欣然前往,以为捉住了一条重要新闻的活鱼。一打听方知题词是一年前的事。一条那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被整整搁置了一年,当地新闻工作者不禁喟然长叹。这件大事不是旧闻可以形容,而是真正成了历史。地市报、省报、都市报等报刊的报道面涉及几十万、几千万人不等,《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党报反映的更是十几亿人民的心声。报道面越广,容易遗漏重要新闻事实的可能性便愈大。的确,一件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实,因数天的过期而不予以报道补救,是很可惜的。那么,如何报道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7.
看一年的新闻佳作,应可看出这一年的历史演变的轨迹,新闻记者为此做出了精确描述。2001年度选送的广播新闻参评稿件(节目)中,不乏这样的上好作品。这中间,还透出记者冷静观察,理性客观反映见长的特色,以及记者置身新闻事件而使报道愈为生动感人的场面。不足的是,显现重大新闻价值、让人眼睛一亮的消息太少。  相似文献   

18.
老山姓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视,想看的是今天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新闻,有什么信息可供自己参考,再看看一些文化、娱乐、体育类的报道,这样他会感到很充实。为满足老百姓这种精神需求,晚间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风格大都贴近群众、及时有效、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服务大众。晚间新闻创新必须抓住晚间新闻风格,就此谈几点想法。 1,拓展新闻题材。晚间新闻风格决定了它的题材包罗万象,人间真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动物趣闻、考古发现、总而言之,老百姓关注的题材,晚间新闻都可进行报道。 这里,我想提请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多的新闻传媒渠道为大众熟知,广播节目的市场竞争愈见激烈。所以,如何维系并扩大听众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探讨研究了广播节目新闻的采编技巧,分别从新闻策划、新闻线索、采编切入点、采编流程等入手提出了几点加强新闻采编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许宏 《全国新书目》2022,(4):127-129
<正>本书是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