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它的本质特点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表现。不管是现实生活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不管是社会人文题材还是科学技术题材电视纪录片都具备这一特点,符合这一原则。电视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由此,它派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附属内容,构成了  相似文献   

2.
浅议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新误区杨国光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掀起一个个收视浪潮,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纪录片这一外来艺术又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许多电视台还成立了专门的纪录片创作机构,这必将推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进人一个新阶段、呼唤新...  相似文献   

3.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认同感的关键,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应该做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工作,以提高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本文先后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6.
元旦尖措 《传媒》2016,(5):76-78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生态恶化,不仅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反之,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段的进步,也对传播生态和谐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30年来我国创作的以生态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研究并诠释了这些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态和谐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纪录片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电视映像和音响等元素反映生活真实的手段,其创作过程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主体作用发挥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建宁 《视听界》2005,(3):85-86
纵观近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那些雅俗共赏、专家叫好、观众喜爱、社会反响大的优秀纪录片,无不是创作创作个性与群众观念完美结合的典范。但也有相当一批作品,功夫费得很大,却只注意张扬创作的个性,而缺乏观众意识,辛辛苦苦,甚至精心打造的节目,只成为创作个人的咏叹调,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作为近两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评委,在观看参评的纪录片节目中,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人把电视形容为一种“客厅文化”,而随着这种视觉传播的目益繁荣,人们对电视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使之在走向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电视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那么在这里,我仅想就电视纪录片的纪实观念,做以粗浅的探讨,但愿能与更多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同行们切磋与共勉。  相似文献   

10.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进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的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制片人和DV爱好者,他们酷爱纪录片这片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然而近来事关"纪录片到底需不需要摆拍"的争论也是日益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解析,谈谈对纪录片的纪录与摆拍的再认识。对于电视纪录片,业界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是,"电  相似文献   

11.
真实与纪录     
纪实与表现,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纪录片工作者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探索不止、争议不休的论题,其焦点在于:作为纪实艺术的纪录片,究竟应该是纪实的,还应该是表现的?纪实与表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理解,才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的纪录片,而这一切本质上又都源自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事实上,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的探索和实践,自1895年电影发明之时就开始了,这一年路易·卢米埃尔执导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正 《视听纵横》2004,(3):27-29
大约15年前,纪实美学风潮对中国的电视创作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随后10年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实性电视节目,打破了画面加解说一统天下的局面。纪实美学不仅从观念上激发人们重新认识电视,对诠释大于纪录的创作理念作了修正,而且将电视从对大众的俯瞰,拉向与平民比肩。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限制性叙事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纪录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创作观念与形态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单单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变,不难看出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脉络。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纪录片叙事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叙事视角多元化格局形成,作为对全知视角的一种反拨,限制性叙事视角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市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纪录片,一方面需要对以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去适应频道的专业化(开播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办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的频道化和栏目化播出,将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一段时期内,纪录片将远离纯艺术的形态。前几年,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努力坚持个性化的创作,不仅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且也在追求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充分个性…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几年电视纪录片的兴起,不少电视工作者不仅注意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也开始运用并研究音乐音响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意义和作用。笔者就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音乐最善抒发情感。电视语言是综合语言,其中画面语言、文学语言和音乐音响语言被称为电视语言的“金三角”。这个“金三角”体现在纪录片中应该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共同协作的。音乐音响作为一种语言元素介入到电视作品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钱猛 《视听纵横》2002,(5):50-50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又往往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9.
林伟 《东南传播》2014,(6):108-10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注意立意与选材,拍摄方法与技巧,文稿和画面的关系,以及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拍摄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有坚持不懈的拍摄精神、过硬的把控镜头能力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2,(12):31-33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存在。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90年代之前近7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国纪录电影萌芽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方面,纪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掀起声势浩大的纪实浪潮:另一方面,规模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运动席卷全国,形成纪录片收视高峰。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纪实节目兴趣的降低和中国电视台市场运作的深入,中国纪录片陷入暂时的困境。在整个90年代中,中国纪录片不论从文化形态、传播效果,还是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