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2.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记者摇篮》2006,(3):63-63
近儿年,《大连日报》在开展农村报道中,以落实“三贴近”为突破口,集中人力,集中版面,注重采写“农民看得懂、喜欢看”的系列报道和重点报道,形成强势报道,影响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突破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笔者看了《宜昌日报》精心策划和组织的系列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大为感叹。这组系列报道,大胆创新,采用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全社会的空前反响,从而使大家来共同参与和关注《宜昌日报》的两名资深记者追踪报道一位农民跨越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卖猪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农村中历来处于中心位置。但如何将植根于广阔天地里的大量特点鲜明、价值含量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写活写实写精,写得掷地有声,一直是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力图攻克的“难点”。《新华日报》“市县要闻”版虽然也立足于地市县区的报道,但许多稿件在强化接近性、可读性,改进“黑板报式的表扬报道”方面狠下了功夫,从中可以感受出编辑、记者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 农村新闻要见“人”见“事”才能“鲜活”。时下不少有关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成分不是人物、不是事…  相似文献   

6.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三、四年中,笔者主要是担负《常德日报》“三农”工作报道,对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有了一些粗浅体会。2009年本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到石门、安乡农村采访,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知识。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得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2013,(1):19-19
为提高报道质量,探索新传播形式下面临的挑战和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引导力影响力,本刊特与《河南日报(农村版)》合办“新形势下的农民报、农村版及三农报道”征文。  相似文献   

9.
孙利群 《青年记者》2009,(16):56-5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大局,“三农”报道也一直是电视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许多地方电视台为加强“三农”报道,相继开设了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农村栏目,宣传党的政策,传递致富信息,推广先进典型,在助推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重要转折时期,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的发展对“三农”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张明  李立广 《报刊之友》2012,(12):33-35
《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莉 《视听界》2007,(4):9-11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规定和职责要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打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开办五年来,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省级媒体的宣传平台优势,着力加强和改进主旋律报道,围绕中心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电视记者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以揭露和抨击丑恶现象为主要内容的批评性报道,虽然在采访制作中可能遇到阻力,但播出效果肯定是如石击水,反响巨大;而以褒扬先进,弘扬主旋律,解疑释惑为主题内容的正面报道,则往往是“易做”而“难工”,难以引起太大反响,正面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评论正面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成为电视评论从业人员必须加以重视的“难点”和“重点”。 2001年,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龙头栏目《今日话题》相继推出几个大型系列节目《迁喜》(2001年1月4日-2001…  相似文献   

13.
“三农”报道研究,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这样会更具有参照性、深刻性。诸多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三农”报道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情怀、注重农村经济实用信息等特点。比如,1922年8月吴觉农㈦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土地问题、农民的被剥削和被压迫、农民教育、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涉及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根本问题。而晏阳初从192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面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民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经济日报农村版》今年1月5日创刊以来,受到广泛好评。《经济日报农村版》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解读“三农”政策,传播致富信息,反映农民呼声,讲述农家故事,  相似文献   

15.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很长时间,党报经济报道落入了成就报道的窠臼,形成了“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高增长”、“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报道模式,缺乏公众利益关联度,难以有效反映时代背景变化给受众带来的影响,浅尝辄止,挖掘深度不够。但是,《新华日报》不断创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坚持人理念、理性态度和专业主义,针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思维报道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涌现了很多佳作,近期刊登的《“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新华日报的这篇报道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为实施以工补农,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典型。这样的典型对城市企业、对广大经济,都有很好借鉴、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8.
湖北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宣传工作,重视《农村新报》、垄上频道等“三农”媒体的发展。这次研讨会以“媒体融合下的‘三农’媒体发展”为主题,适逢其时,很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三农”媒体发展与“三农”宣传工作,我想谈四点想法。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文化报道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做好文化报道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唱响主旋律,必须有阵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杨世龙 《新闻窗》2005,(5):53-54
去年三月份以来,《贵阳日报》在坚持搞好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的同时,积极履行舆论监督职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每个星期天的要闻版上刊发一两篇比较有分量的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起广泛关注,贵阳日报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也随之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