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泾河和渭河孰清孰浊?这是长期以来各家争论的老问题,似乎无再论述的必要。不过它关系到泾渭两河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还应该提出来重新研究讨论,为当前泾渭两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一、有关泾渭清浊的论点泾渭清浊的问题可以追源到《诗三百篇》。在《邶风》的《谷风》这篇诗中,曾说过“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篇诗据说是春秋时期的作品①。“泾以渭浊”这句话说  相似文献   

2.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4.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5.
“对我来”     
据四川《忠县志》,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甘隆滨任忠县刺史,在忠县东南45公里的折桅子滩南岸的悬崖上,刻有三个斗大的字:“对我来”!这是为了什么呢? 折桅子又名折尾子,是川江著名的险滩,《忠县志》有五律一首,描写该滩的险情。  相似文献   

6.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 (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卷 37《宁夏卫》载 :“汉伯渠 ,在黄河西南 ,分河水溉田二百余顷。”引文中“黄河西南”之“西” ,应系“东”之误 ,这由明及其以后的文献可以证明。明人朱旃撰修的《(宣德 )宁夏志》(吴忠礼《宁夏志笺证》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  相似文献   

7.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8.
吴梅村的《圆圆曲》,以它特有的题材,高超的笔触,流传千古.《圆圆曲》风格艳丽,辞采清逸,用繁丽的语言形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委婉,是《圆圆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圆圆曲》通过对陈圆圆曲折经历的描写,记述了明清之交的重大变故.诗的开首,“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几句,记述了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史实.当时,明宁远总兵吴三桂打着“复君父仇”的幌子,开山海关降清.清军入关,大顺军向西北退却,吴三桂占领北京.在诗里,作者没有一字明提吴三桂降清这件重大事件.但后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却委婉点出了吴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为了一个女子.与下文“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灭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联系起来看,作者对这个伪君子的谴责,控苦,尽渲泄于笔下.对于吴三桂的降清行为,历来有众多的评议.吴梅村对吴三桂的批评,是在诗的内蕴之中,在“诗句之外”,有些评论者认为《圆圆曲》没有痛斥吴三桂的汉奸罪行,是作者骨头软的表现.从“诗史”的角度说,这真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85年3期《吴伟业论》).但吴梅村,自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圆圆曲》正因为它对吴三桂的品评是委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记 :“清雍正三年设立怀远县 ,民国二年改名横山县 ,195 8年 12月撤销县制 ,辖地并入榆林县。 196 1年 9月复设横山县。”怀远县为今陕西横山县前身 ,建置于清雍正三年。《清史稿·地理志》记 :“雍正九年 ,改置榆林府 ,并置榆林、怀远、定边、靖边四县” ,表明怀远县始建于雍正九年。据此 ,关于怀远县建置时间两书相悖 ,相差甚远。然清怀远县究竟置于何时 ?《清代·地理沿革表》又记 :“榆林府 ,雍正八年以绥德州地置榆林府…… ,又改绥德州所属旧榆林卫之怀远堡为怀远县……。”以为怀远县置于雍正八年 ,同“三年…  相似文献   

11.
康对山(康海)以状元之才,逐臣之情,承元人衣钵,发叹世、闲适之感。其可观之曲,豪放跌宕,有别明初曲坛软弱纤丽的习气。梁乙真先生论对山曲“大部分不出愤世与乐闲的两种,而其作风则都是豪放的”,所言极是。一、思想情感管窥(一)絮絮叨叨的叹息对山27岁举进士,殿试第一,年少才高,春风得意,标榜清傲,不与世俗合流。哪料十年之后,却因误作刘瑾党,成为逐臣,落职家居。37岁,本应是“雄姿英发”,大有作为的年华,又怎能甘心“一樽还酹江月?”对时光流逝的极度敏感,是生命个体在动荡社会中无力把握人生命运的叹惋,透露出无法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焦…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对“天道”有知论的怀疑,是他的哲学思想中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里,在大量的叙(序)事中,虽没有下断语,实际上已表明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轩辕谷简论     
轩辕谷,又名三皇沟,为轩辕黄帝诞生之地;儿时,祖父就这样讲。及长,阅《清水县志.人物志》(康熙版),证实老人所述并非虚言。《水经》云:黄帝“生于上邦轩辕谷,今城东南七十里有谷与溪焉。”《秦州直隶新志》亦有载。当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谓: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清水,古称上土■。余少年时,见城中央建有钟鼓楼,形同当今西安钟楼,上书“右上■”三个苍劲雄朴之大字,如今犹记忆颇深。《清水县志.舆地志》日;“清水为古成纪之一隅,夏商属雍州,周代沦于西戎,秦始祖开辟之。秦皇废封建,变郡…  相似文献   

15.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来的。宋元以来对意境多有阐述,特别是谢榛和王夫之的“情景论”,对意境的阐释相当深入。到晚清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更是把意境看作抒情类作品的高格、极致。  相似文献   

16.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诗人,号称“西南巨儒”。其著作主要有《仪礼私笺》、《说文异字》、《巢经巢集》等。莫友芝在《巢经巢诗钞》序中说:“论吾子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而惟诗为易见才,将恐他日流传,转压两端耳”。的确,他的预见性是十分高的,在清末至民国年间,郑诗备受时流推崇。但当代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17.
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二十二年,是许慎“平生最经心用意之作”。他采史籀、李斯、杨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师贾逵,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隶行草递变之迹,博采幽远,穷理尽性,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他收字是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从先秦至汉,大凡典籍名篇中的字(词)均收入。是我们研读古籍之津梁。所以殷韻初先生说:“惟从事研究者,终当以《说文》为基础”。(见《说文解字》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可以说,《说文》是一部承先启后的旷世之  相似文献   

18.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20.
祢衡论     
祢衡,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人物。《三国演义》把他写得酣畅淋漓,狂狷不羁,以一派超然出世的风姿展示了他的品格与才华。他横评当代俊杰人士,把权贵们贬得一文不值;他蔑视宗法礼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剥落得精赤条条。可以称得上是一介笑傲天下之“士”。但他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