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历史档案》2004,(2):24-26
咸丰末年,清廷为增加财政收入,对捐输章程加以变通。现从馆藏珲春副都统衙门全宗中选出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珲春东临南海(日本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清前中期日本海沿岸唯一有海防管理的机构。珲春协领对所辖南海沿岸及海中诸岛的巡查管理,在《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说明清前中期对珲春沿海一带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相似文献   

3.
位于今吉林省东端的珲春,与朝鲜仅隔一图们江,其东南与俄罗斯以通肯山向西南延伸的山脊分界.珲春在清代属满洲祖先的发祥重地.基于珲春处于中、朝交界,边务日繁,而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在此设置了驻防.本文主要根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试就珲春驻防的设置原因、建置、兵民生计以及当地卡伦的设置等问题.作一梳理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常嘉林 《历史档案》2005,(4):104-10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集团中的部分开明者,为了维护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发起了洋务运动。在开办军事、民用工业的同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兴办洋务教育。学习西洋各国的科学文化知识。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初一日,吉林将军衙门在珲春地方设立了翻译俄文书院,又称中俄书院。这是继京师、上海、广东等地设立同文馆、方言馆后出现的又一所学习外文的学校,亦是东北地区较早设立的专门培养俄文翻译人员的学校。本文根据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中的部分史料,对其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双城县档案馆于1958年8月14月建立,现局馆合署办公,定编15人,下设业务指导、管理、秘书三个股。 该馆至1987年底共收藏档案和资料96,637卷册,其中档案有94,481卷,各种资料2,156册。其主要内容有: 一、清朝档案:共有49,082卷(含满文2,034卷)。它历史悠久,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积累而成。这些档案,是双城极其珍贵的史料。档案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委协领署档案、理事抚民府档案。最早档案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有清政府、吉林将军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伯都讷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  相似文献   

6.
赵玉梅 《历史档案》2006,(1):134-136
近代中国创办电报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后陆续在全国修建了多条电报线路,初步形成网络。用大学士李鸿章的话讲:“窃惟中国电报创设未及十年,现已东至东三省,南至山东、河南、江苏、浙、闽、两广,缘江而上至皖、鄂,入川、黔以达云南之极边,东与桂边相接,腹地旁推,交通几于无省不有,即隔海之台湾,属国之朝鲜,亦皆遍设。”光绪十一年,李鸿章、盛宣怀等人开始修建奉天至吉林直达珲春电报电线工程。有关这一工程的档案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吉林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全宗中,兹浅述该工程始末。  相似文献   

7.
清代驻军:清咸丰七年(1857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在阿尔山设布拉格卡伦(哨所),驻官兵21人。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档案馆藏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简称《三姓档》),是三姓副都统衙门同吉林将军衙门等来往公文的抄存稿,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其中有关吉林官庄的记载尤为系统翔实,是研究清代东北农业经济的珍贵史料。清代东北地区,特别是吉、黑两地,曾被清廷视为“龙兴重地”,长期实行封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吉林官庄的设立,是清代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清政府为治理东北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措施。本文主要依据《三姓档》及有关文献,着重对清代吉林官庄的设立及其生产发展状况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智嘉  綦中明 《档案管理》2023,(3):103-105+108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主要记载了宁古塔地区的政治、经济开发、地理沿革、八旗事务、交通驿站、民族关系、军事、民俗文化等内容,是研究东北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该档案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按档案的公文性质大致分为发文簿(即行文簿)、收文簿(即来文簿)、呈文簿、契档簿,其在时间、格式、标点及用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是清代为管理土默特蒙古左右两旗事务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土默特蒙古又称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后,兴建呼和浩特城,即归化城。归化城副都统衙门就设在此。乾隆初年,于城东北五里地方建绥远城,右卫建威将军遂移驻绥远城,并改称绥远将军。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始设于1732年(雍正十年).终止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200年来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集军政职能为一体的最高衙署。  相似文献   

12.
我馆保存的清代档案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有“双城堡”、“黑图档”、“三姓副都统衙门”、“盛京内务府”等全宗档案。这些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流传下来是不容易的。因年代久远和过去保管不善,约有半数案卷破损严重,或受潮后酥脆,或粘结成砖,或缺头少尾不相衔接。为妥善保存这部分档案以便更好地利用,尽快修复这批历史档案,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入清以后,蒙古与新疆地区渐次进入清朝版图。在清廷的允许下,大批商人前往蒙古和新疆地区经商。乾隆时期,清廷制定了"部票"制度,管理商人的贸易活动。本文主要运用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首先探讨商人部票的颁发,进而讨论商人持"部票"经商的流程与实态,最后分析商人申领照票档案的基本内容,希冀以此增进对清代旅蒙贸易具体情形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八旗副都统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重要长官,现从馆藏兵部一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清末部分八旗副都统的履历册予以公布,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珲春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与日本隔海相望。珲春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早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珲春地方开始设置协领衙门,当时的衙门包括驻兵在内共一百九十名。随着珲春地理位置及政局形势的变化,边境问题日益敏感,中朝、中俄纷争不断。清政府加大了在珲春的驻兵,到光绪六年,驻兵已达数千人。  相似文献   

16.
<正>盛京将军,全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清朝武官职务,原为正一品武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降为从一品武职。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今辽宁大部及内蒙一部)的最高军政长官。盛京衙门设于盛京城内,属下机构有印务处、户、礼、兵、刑、工等司。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设盛京将军1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4人、副都统衔总管1人、城守尉8  相似文献   

17.
正珲春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与日本隔海相望。珲春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早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珲春地方开始设置协领衙门,当时的衙门包括驻兵在内共一百九十名。随着珲春地理位置及政局形势的变化,边境问题日益敏感,中朝、中俄纷争不断。清政府加大了在珲春的驻兵,到光绪六年,驻兵已达数千人。驻兵的增加一方面使得驻防得以稳固,而另一方面,由于防兵来自各地,尽管骁勇善战,但环境的差异或"时令不正",还是造成水土不服,"每致  相似文献   

18.
自一七九二年,日本探险家最上德内,在库页岛南部西海岸那约洛的雅丹姓姓长岳齐达努的后代杨古拉努家里,发现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日,三姓副都统衙门专门发给库页费雅喀陶姓姓长鄂阔标和乡长图索库尔当尼的满文札付以来,日本学者相继将其翻译、注释,公之  相似文献   

19.
由关嘉录翻译、佟永功校对、王钟翰审阅的《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收录雍乾两朝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档案175件,除1件为汉文外,均系满文。这些档案于三十年代流至日本,现收藏于东京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现能从满文原文译成汉文出版,得到了日本著名学者神田信夫先生的热情支持。 该书所辑档案,生动翔实地记录了雍乾年间镶  相似文献   

20.
徐立亭 《历史档案》1999,(3):129-131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以下简称《选编》)选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218件,约30万字。这是清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67-1899年),30多年的阿城历史真实记录、读来深感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关于清代阿勒楚喀设防问题,以往著述记载混乱。《选编》“编辑说明”中沿袭旧说,“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阿勒楚喀设协领一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五人,兵四百名。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改设副都统一人驻城,额辖协领一人,佐领七人,防御八人,骁骑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