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有美存在?美决定于美感还是美感决定于美?这是美学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没有客观标准.克罗齐认为美即直觉,这就是说美决定于美感,美是主观的.这是美学上的主观论.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决定着美的存在,实在的东西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影子或外化.这可以说是美学上的一种客观论.但是这种客观论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用神来解释世界的本  相似文献   

2.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3.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4.
主观与客观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主张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说笑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只有人认为美时美才存在.代却觉得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比较中肯,他认为美当然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却需要人去感受它,因而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比如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但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对牛弹琴,当然是无所谓美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6.
广袤的自然繁衍无不充盈着美、洋溢着美,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的。”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在艺术领域里,美都普遍存在着。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我们知道:美是含有美的因素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阶级属性、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意志性格、情感情操、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气质的主观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欢愉的心理现象或内心感受。也就是说,美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蔡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是唯物主义美学“客观说”的代表人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独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瞩目。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美是客观存在,要找美必须到客观事物中去找,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在人的主观精神。他说:“承认客观现实本身的美,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精神作用。客观事物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应该说蔡仪将他的美学思想根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范畴之内,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美学有了坚实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七年四月七日下午,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周来祥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周教授在报告中就中外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前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周教授认为,过去国内各家的意见,无论是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或者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等,在思维模式上都是囿于对象自身,属对象型。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要在美的本质问题研究上有所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议在国内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或许还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西方美学刚被介绍过来的时候。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迄今已成为稍有美学常识的人熟悉的定论。人们疲倦了,在面对这一百代难解的“司芬克斯”之谜时,热烈的争执之后便是难堪的沉默,似乎已失缺了对其继续求索的信心、勇气和希翼……然而在这沉寂一时的美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美学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两代人的艰辛求索,已悄然崛起在处于历史转换时期的时代整体思考背景前面。这就是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其长期艺术实践与美学探索中酝酿着的美在流动的思想开端;它经过林同华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是现代诗学的一大公案。从这场争论中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现代性思考:时间引领着空间归于音乐的永恒,时间附属于空间产生的静穆,以及时间浑融于空间散发的美魅,这些都离不开情思与意象的融合,也即是美的主观情趣与客观意象的统一。朱光潜的美学观是在历史与当下的时空经验中作出的具有深刻续接意义的现代思考,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没意境呢?  相似文献   

12.
<正> 刘勰的美学思想,即《文心雕龙》中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主要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在谈“为文之用心”里,接触到美学思想,这里就其中部分的美学思想来谈谈。 道和文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里说,美学要讲“美感底客观的条件”和“美感底主观的条件”(5页)。刘勰的《原道》和《情采》,是结合论文来谈美感底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类文字创造之初,还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字或词是人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的统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有形有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美的王国里,音乐、舞蹈都是美的宠妃,因为它们都有着美的旋律,美的节奏。其实,节奏美并不是音乐、舞蹈的专利,也并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扑朔迷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呼吸,行止。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去雁来,人类社会的分分合合,无不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进行。节奏乃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等)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P51,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朱光潜先生也说:“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感情)的传达媒介。”(《谈美书简》)  相似文献   

16.
在美的欣赏中,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美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对象,便不能唤起美感。然而,仅仅有了美的对象,而没有与此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对象不能为主体所欣赏,也仍然不能产生美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同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却不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能欣赏它,有的人却不能欣赏它,这就有一个进行美的欣赏的主观条件问  相似文献   

17.
承认美是不依赖于审美者的主观、不以审美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否就必然要否定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要表现为主观的意识形式?这一问题,我国美学界的看法颇不一致。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正于美学行家们。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我认为,仅从客观方面而不从主观方面认识美,对美还只是认识了一半。作为人的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积淀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厚为了实现自己美学从历史主义到心理主义的转型,生造了“积淀”一词。积淀说的核心是“自然的人化”理论,它将美与美感、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李早期提出的美感矛盾二重性的先验设定与积淀说存在着矛盾冲突。在转型过程中,李泽厚美学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垂钓蝴蝶     
美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美?有的人说自然才是美,有的人把它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有的人又说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美,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连哲学家柏拉图也说“美是难的”。小读者,你觉得呢?如果你心中还没有答案,就让我们带上问题,文海泛舟,一同去追寻美的踪迹,探寻关的奥秘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