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的新鲜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既指所报道的科技事实要科学,也包括对科技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真实,即报道方法也要科学。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呢?我的体会是: 一、加强科学知识修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江泽民在谈到记者的素质时曾说:“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实践中,采编人员的科学知识修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可能还记得“牛肉西红柿”的爆炸性新闻,这则科技新闻一经发布便轰动了全世界。西德一家著名研究所培育出了“牛肉西红柿”,这将意味着人类从此能彻底解决食物不足和蛋白质匮乏问题。这则消息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我国一些新闻媒体也做了大量宣传报道,炒得很热。尽管当时这则消息的各新闻要素齐全,即研究所名称、科学家姓名、研究方法、新成果获得时间等都交代明确,无可非议,然而这的确是一则假新闻。它是西方一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翻阅了一些报刊,着重就科技新闻报道作了一点分析研究。在中央“科技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许多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科技宣传报道。但是,从新闻报道的业务研究出发,似乎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科技新闻报道,要面向广大读者。这就向作者提出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所报道的新闻、发表的文章,要让人看得懂,从中受到教益。当前,科技新闻有的是技术性太强,有的是引用外文太多,使读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新闻品种。把它分化出来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这一品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字面上可看出,社会科技新闻是社会新闻和科技  相似文献   

4.
笔者经常和一些记者、编辑接触,听他们谈论刚采写的或编好的稿子的新闻价值如何。我觉得,这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缺乏全面认识的反映。为此,笔者从时空传播角度谈谈对新闻及其价值的粗浅认识,愿与同行们商讨。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形式传播的信息。关于新闻的定义,在新闻界较为公认的还是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有必要从语法角度作点分析。“新闻”为主语,“是”为谓语,“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定语,“报道”则是宾语;时间、本源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也是报道的选择条件,而“报道”则是实施新闻传播的行为(手段)。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判断某个信息是不是新闻(广告除外),关键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报道”这一环节,这是新闻传播区别于其它信息传递的主要特征。新闻是通过报道才存在的,那么,“报道”行  相似文献   

5.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6.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或新闻写作时采用的语言。它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法律、科技及其他行业语言有所不同的一些特点。有人把这一特点概括为新颖、真实、精练、活泼、通俗等。笔者以为,语言“逼真”是新闻“报道”最核心的语言原则。 一、新闻语言“逼真”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9.
任浩 《新闻前哨》2005,(11):6-7
(一) 打造一流传媒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传媒,培育一流的传媒需要一流的传媒人才。什么是一流传媒人才?喻国明为此画了一张“标准像”: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对党报新闻人而言,这八个“不”尤其重要,也是十分具体的要求。如果将“八不”所对应的素质选项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抽象层面,则为五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半年,北京媒体一则关于“装修污染可诱发白血病”的报道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余波未了。笔者当日也曾将原文转载于本报健康专版。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科技记者,如今总结此“误报事件”的前前后后,聆听警示之音:科技新闻的采写切忌“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如此至多是增加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科技报道则要对社会公众的认识和利益负责。 “误报”是这样开始的 据《三联生活周刊》事后披露: 北京儿童医院的臧晏大夫是儿童白血病专家,  相似文献   

11.
『磨』新闻     
“抢”新闻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笔者却主张 ,新闻不仅要“抢” ,而且要“磨”。“磨”———通往时效的门径“磨”的提出 ,看似与新闻特性有悖 ,其实不然。“抢”是为了新闻的时效 ,“磨”也是一条通往时效的好途径。“磨”新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十分必要。“效果”并非越快越好 ,既然新闻媒体允许时间要求上的区别 ,新闻特性和新闻发布都要讲究“时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呢 ?要“磨”出时效 ,有三条必须注意 :第一 ,“磨”的对象要合适。一些动态消息、突发事件多侧重于“抡” ,而一些解释性新闻、重大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13.
白毅 《青年记者》2007,(14):58-59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医药科技新闻越来越成为各种媒体的“宠儿”。对于医药科技新闻来说,科学性是其首要因素,缺乏科学性的医药科技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新闻价值。近几年来,由于科技与新闻的交叉大多还限于表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泥沙俱下的现象,这在医药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性方面有所体现。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出身的编辑记者,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试析医药科技新闻报道中科学性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一场科技练兵几多新闻热点》 ,解放军报以此为栏题 ,从8月8日到14日 ,连续推出五组军事报道 ,引起了读者关注。这组系列报道依托南京军区组织的一场科技练兵成果演练而采写 ,是编辑部发起的一次军事新闻写作研讨的探索性成果 ,探索的焦点是 :怎样从原本平常的军事活动中 ,发掘出指导性和可读性较强的军事新闻来。在笔者看来 ,这可以说是一次依托和平时期军事训练实践 ,探讨“大军事”新闻写作之道的有效尝试。(一)什么叫“大军事”新闻?“大军事”新闻 ,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如果要给它定义 ,是否可以说 ,所谓“大军事”新闻 ,即产…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科技报道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如“神舟”五号飞天,小到手机短信发送,科技信息、科技报道吸引着数以亿计的受众。报好科技新闻,普及科技知识,成为新时期新闻媒体一项紧迫而庄严的使命。与一般的经济、文体新闻采写相比,写好写活科技新闻难度更大一些,原因是科技新闻大多具有专业、深奥的特点,欲使受众接受,需用匠心做一番通俗化的“翻译”工作。近年来,不少媒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无疑将大大有助于提高科技报道的整体水平。本期《前沿关注》就“满足读者对科技报道的新要求——努力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开展讨论,选发的5篇论文,涵盖了科技报道的主要方面。作者有感而发,论述言之有物,观点新颖明晰,品读如逢甘霖——细阅这组文章,相信读者会生发和编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关于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科技新发明、新医疗技术等等的介绍、报道越来越多,颇受读者、听众、观众的欢迎。笔者近年来从事这类“小新闻”的编辑工作,发现这类“小新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新闻”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报道准确与否的大问题。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要注意抵制“虚假信息”。这类“小新闻”报道准确了,有助于社会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科技新闻更具可读性,而又不成为没有时效性的科普读物,科技报道的写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要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找寻和体现新闻由头,同时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子抓住读者。点面结合管中窥豹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内容又不仅限于此。记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在广泛的背景下来展示。笔者去年写过一篇《中国克隆兔五个月了》,文章得到了其  相似文献   

19.
鸡年岁末,北京军区322医院再度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要问其中有啥缘由?这得益于院政委张凤伦三个第一:于一流的工作,育一流的人才,造一流的环境。干一流的工作张政委是报道员出身,对新闻报道工作有真切的理解:新闻报道是反映工作的“晴雨表”,要想有第一流的报道,首先要干出第一流的工作。在常委会上,张政委在专题研究医院全面建设上台阶、创造一流的工作目标时,提出把抓好第一流的新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用报道促工作,以工作促报道。去年9月,医院针对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的现象,开展了“以用良好的医…  相似文献   

20.
《兵团汽车出口啦》一稿,能连中三奖(即1991年全国企业报现场短新闻评比二等奖、自治区首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三等奖),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深知自己资历浅,底子薄,想借此由头,谈一点对现场短新闻的认识和体会。眼下现场短新闻的“热度”颇高,各家报纸纷纷开辟专栏,涌现出一批批佳作,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一些人对“现场”有所误解,在众多的报道中,也常见到一些“跑了调儿”的报道。诸如:A为写“现场”而写现场。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必须凝练、主题集中。这是写任何形式的新闻都必须遵守的。提倡写现场短新闻,是因“现场”能够再现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然而,这一“现场”是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