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若对于两个数a、b,我们把a+b/2生尹叫做a和b的算术平均数,简称为平均数.但在有些情况下,上述平均数的概念不适用,而必须运用加权平均数或样本平均数.  相似文献   

3.
同步点拨 【学习目标导航】1.经历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相似文献   

4.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时代数学学习》2005,(3):14-18
说明:众数是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确定中位数时,要注意,当个数是奇数时,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是中位数;当个数是偶数时,则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中位数,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平均数,教材的教学指向非常明确,即在具体情境中不仅要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更应理解其概念本质,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学情检测,把握学习起点;分层建构,发展数据意识;运用拓展,研判平均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差、极差和标准差被称为数据的处理中的"三差"。对于这"三差"我们要从概念、应用等方面全面地把握好。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不同的量,刻画了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前面《生活中的数据》的深化,又是继续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基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企业管理、商业运营、人员选拔等.其中,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平均数的计算,一般来说,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利用平均数,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有一些实际问题中,光考虑普通的平均数不是很科学,还要考虑每部分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起的作用就越大,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一组数的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两者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0.
按照社会经济统计学中流行的做法,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要根据掌握资料的不同,有时采用算术平均数法,有时采用调和平均数法。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损于统计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理论上的混乱;相对数的平均数,实际上既不是算术平均数,也不是调和平均数,而是所平均的相对数本身;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可称作自身平均法。  相似文献   

11.
方差、极差和标准差被称为数据的处理中的"三差"。对于这"三差"我们要从概念、应用等方面全面地把握好。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相似文献   

12.
复习目标 能进行分析数据活动,并能运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极差,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计算,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用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能用极差和方差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13.
孙亮成 《贵州教育》2012,(10):35-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4.
统计学界把平均数按照计算方式不同分为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文章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三种数值平均数并未涵盖所有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增加一种比值平均数.同时对四种平均数的运用方法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归类,以解决实践中经常误用平均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平均数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相比而青,它要比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均到初三年级时学习)常用一些,虽然平均数的计算步骤简单明了,但是,有时我们也会误用平均数,下面试举几例,说明几种误用平均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洪飞 《初中生之友》2012,(Z5):24-27
在学习统计知识时,为了了解一组数据的全貌,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数据的分析"中的重要考点,下面举例说明,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帮助。一、求平均数问题平均数的计算有三种情况:数据没有什么特征,直接用平均数基本公式计算;数据比较集中,可取一个适当的整数,这个整数加上原来每个数据减去这个整数后得到的新数组的平均数,就是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数据中有些数反复出现,可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过程,并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对此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再认识过程.前者的对象是问题.常常以解题活动和解题呈现的方式反映出来;后者的对象则是认识过程的本身,它能使我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主动发展.然而,当前的数学教学对这种再认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本上停留在一种自发的水平上.在不等式“几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这一定理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只记住、了解其“一正、二定、三等”的表象,却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度理解,从而对其所出现的错误罗列,强调其解题错误的剖析,寻求一种合理解法,最后发挥其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数学月刊》2011,(8):53-60,64
【本章概述】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人们常用来刻画“平均水平”,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本章主要学习平均数、函数、中位数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了解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这三个统计量从不同角度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学会用数据说话,并由此对事物作出一定的推断、评论和预测.体验数学方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