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诗歌具有“象味” ;2 .诗歌具有情味 ;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4 .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谈“含蓄”     
讲究含蓄 ,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 ,“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也就是说 ,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 ,并不直接形诸文字 ,而是见于言外 ,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 ,味外味 ,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含蓄的手法用于叙事诗 ,可使诗精练 ,深厚 ,容量大。含蓄的手法用于抒情诗 ,可使诗所表现的情更深 ,意更重 ,味更浓。不妨举几首诗作比较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相似文献   

4.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5.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则是读在获得“某一韵味”的同时又从本中获得的另一种或多种韵味。“味外味”是小小说固有的审美特性,它具有延展性、多层性的特征。它一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以营构。  相似文献   

6.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翻译批评中,司空图诗学思想即三维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诗评原则。本文从司空图感性学三维出发,对《虞美人》3个英文译本的音像美、视像美和含蓄关进行了比较研究。好的诗歌译本应从听觉、视觉和味觉3个维度尽量保留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实现原诗的“韵外之致”、“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2.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一、反复吟哦,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品尝“个中味”,体味“意外意,弦外音”,感受起伏跌宕、流畅回环的音乐美,“合而读之,音乐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 /宅里 /寻常 /见, 崔九 /堂前 /几度 /闻。  正是 /江南 /好 /风景, 落花 /时节 /又 /逢君。  “个中味”,感慨、悲凉。“意外意”,年垂老,身飘零,国残破,民凋敝。“神气出”,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出矣。  二、抓住诗眼,体会诗歌的含蓄美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霞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5.
方生俊 《学语文》2008,(2):29-29
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决定了再高明的翻译也很难恰当地表达原作者的金声玉韵、兰心惠质。这是因为诗歌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灵珑、不可凑泊”的妙处。它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和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触发灵感的产物,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相似文献   

16.
明人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四溟诗话》)清人叶燮也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把自己的生动体验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的交流是诗人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而这靠明晰的表达是难以实现的.诗歌的意象与通常所说的形象多少有些区别。一般地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18.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意趣无穷,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诗文中更有“味外之味”之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20.
英国人格守教条、传统,彬彬有礼、含蓄幽默,而美国则混杂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其间含蓄用法也很普遍,因此,在英美口语和书面语中,含蓄用法随处可见。笔者在英译汉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双语对比研究,下面拟提出英语语言中诗歌语言、虚拟语气、双关语等中出现的一些含蓄用法的现象教于同仁。一、英语诗歌语言中的含蓄用法及其翻译①《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中的(一报还一报)里有这样的诗句:“Iflmustdie,lwillencounterdarknessasabride,Andhugitinminearms.”(P.84),黄兆杰先生译为:“假如我非死不可,我将邂逅死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