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4,(11):38-40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3.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但是,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却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情感引导多,实践活动少"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把原本活动性很强的品德课上成了理论引导课,学生品德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实施新课程以来,课程校本化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联系学生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深切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在与学科约会、与班队融合、与活动牵手的创造性处理中,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呢?一点要求:以《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融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结合我对STEAM课程的粗浅认识,并依据构想进行的浅研究和校本开发。  相似文献   

7.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教育探索过程中,始终根据社会发展诉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陆续开发文科实验班课程、理科实验班课程、项目式学习实验班课程、社科特色班课程、数字化学习特色班课程,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长"的多元课程局面。各类课程在"校本化"和"生本化"的实施中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论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充分挖掘校本课程独特的作用,既能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的发展。本文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等作一简要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范围校本课程主要以实践活动课为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围绕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来开展,以此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而言,应贯穿于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家庭…  相似文献   

9.
张霞 《学子》2013,(10):28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凸显学校的特色、尊重学校的差异性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管理"这一指导性意见,使我们意识到: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充分挖掘社区和当地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个性需要,走"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实施,有效实施,就像语文、数学那样成为常规课程。  相似文献   

10.
纵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少地方存在着课程开发的浅层化、课程形态的学科化、课程实施的无序化、课程资源的静态化这几种不良倾向。一、课程开发浅层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浅层化已成为制约课程开发长效化和课程教学常态化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花木文化"课程建构了涵盖"基础性学科课程""选择性多元课程""综合性特色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从"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生命与健康""语言与人文""公民与社会"五大领域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主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邱琼玉 《教师》2013,(7):20-2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将"校本课程"这种崭新的课程类型推到了我们面前。对广大的小学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⒈加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师定课程"是指由教师个人对学校正式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解、加工并实施的课程。"师定课程"与"教师的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师定课程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研究有利于拓宽课程研究的学术视野,提高法定课程的实施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加强师定课程的管理等途径可促进师定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两年来,我校在认真实施好由教师领衔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途径,尝试开设完全由学生领衔的"生教生"校本课程。"生教生"校本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它让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与评价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主体作用。一、"生教生"校本课程的价值1."生教生"校本课程的实施体现了"生本教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和人格品德的组合,其对未来的价值已达成全球共识。北京市八一学校立足本鹇实际,着手开发了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课程,并进行校本化实施,以切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发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论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专门教授,需要品格和能力双管齐下,需要恰当的素材进行辅助。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实施效果,未来还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的逻辑结构,在课程实施中兼顾使用课堂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同时进一步提高课程评价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6.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合·成"课程旨在整合资源、融合要素、适合师生,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成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中,学校建立并完善指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多维课程结构,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等多种课程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化、差异化、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课程评价方法,精准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影响力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如何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发、整合与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永恒课题。多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融入性实施、校本课程的精准化实施过程中,努力打造实施"智美"课程,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和实施,使校本课程更好地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校本课程逐渐走向常态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以家乡的文化、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开放性、自主性为原则,让家乡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就我校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一、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依赖于领导及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和社会性发展是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注重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动机的作用.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宗旨,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并把学生发展性评价作为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的主线.强调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