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所成立于1951年,原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鼠疫防治所,业务比较单一。鼠疫大流行控制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我所与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合并组成“云南滇西流行病防治研究所”。1965年根据省人委的批示,省血防所独立分出,我所更名为“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根据云政办发(2001)137号文,关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所更名为“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在原从事以鼠疫为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血吸虫病、狂犬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地方病,动物源性疾病的防治研…  相似文献   

2.
《云南科技管理》2011,24(5):75-75
<正>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始建于1951年7月,是直属于云南省卫生厅,集疾病预防控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省级卫生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鼠疫、血吸虫病、人兽共患病、病毒性疾病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和研究。云南省鼠疫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被省科技厅批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是在原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增强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能力而新组建的,是云南省卫生厅直属的省级预防医学防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碘缺乏、氟中毒等地方病;血吸虫等寄生  相似文献   

4.
<正>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是在原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增强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能力而新组建的,是云南省卫生厅直属的省级预防医学防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碘缺乏、氟中毒等地方病,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及云南地方性爆发性心肌炎等不明原因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沙鼠鼠疫疫源地属于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有多次人类鼠疫流行 ,自 1 970年首次得到鼠疫细菌学阳性结果的证实 ,到现在 30年间就有 1 3个年份中发生鼠疫动物病的流行 ,波及该旗 5个苏木 ,流行面积 1 0 840 km2 ,占全旗总面积的 48%。限于目前鼠疫防制的技术措施 ,鼠疫在很短的时期内还达不到彻底根除。研究长爪沙鼠鼠疫的预测、预报 ,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把鼠疫控制在鼠间 ,其意义是深远的。本文是在 1 988~ 1 999年系统监测的基础上 ,结合以前疫源资料的检索 ,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元统计 …  相似文献   

6.
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沙鼠鼠疫疫源地属于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有多次人类鼠疫流行,自1970年首次得到鼠疫细菌学阳性结果的证实,到现在30年间就有13个年份中发生鼠疫动物病的流行,波及该旗5个苏木,流行面积10 840km2,占全旗总面积的48%.限于目前鼠疫防制的技术措施,鼠疫在很短的时期内还达不到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云南省卫生厅,其前身是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作为云南省政府设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单位,在全省实施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向社会提供卫生技术服务,是我省最早系统从事疟疾防治研究工作的疾控机构。  相似文献   

8.
SARS和禽流感的流行,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疾病的防治.中国疾病防治工作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传染性防治有数百种疾病,但我国列为法定传染病有二十多种如鼠疫、副霍乱、白喉、流行性脑炎、百日咳、猩红热、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出血热、森林脑炎、恙虫病、钓端螺旋体病,还有 SARS病等.  相似文献   

9.
《云南科技管理》2006,19(3):8-8
驻地茶城思茅市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云南省政府设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单位,隶属于云南省卫生厅。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施全省寄生虫预防控制、向社会提供卫生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也是我省最早系统从事疟疾防治研究工作的防疫机构。目前,云南疟疾研究中心仍为该所的内设机构,云南寄生虫病分会也挂靠在此。云南寄生虫病防治所具有一支技术过硬、党风严谨、乐于献身于预防医学事业的专业队伍,全所编制70人,科技人员56人,其中高级职称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技师10人…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76-77
<正>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省卫生厅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全省控制寄生虫病和登革热等虫媒病毒性疾病流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所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12006—2010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我所围绕指导全省开展寄生虫病和虫媒病毒性疾病防治活动、科研、教学等工作,对全省的蚊种数  相似文献   

11.
《西藏科技》2012,(4):80-81
"西藏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通过鉴定近日,"西藏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通过鉴定。1987年1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组成员先后有400余人次深入西藏高原,行程300余万公里,野外现场工作4000余天,第一次在西藏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急性高原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在中印边境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病     
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农村中,流行着一种危害人民健康、威胁人民生命、影响劳动生产的地方性疾病,这就是血吸虫病。这种疾病是由一种叫做血吸虫的寄生虫所引起的,所以称为血吸虫病。到了病的后期,病人腹内积水,成为水臌,因此农民们把这种疾病称为臌胀。血吸虫是寄生在血管内的吸虫。它分雌雄两性,雌的很细,长约2厘米;雄的粗短,长约1(1/2)厘米。雌的常常全部或部份地被雄的合抱着。在雄虫的前端有两个  相似文献   

13.
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云南省关爱中心、云南省药物依赖研究所、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共同完成的“云南省二十年艾滋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历时20年,对象涵盖AIDS所有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在研究过程中将流行规律研究与防治策略研究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和应用,为我国防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科技管理》2013,(6):98-98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建于1980年7月30日,成立之初名称为云南省地下水动态环境保护监测站,1985年4月25日更名为云南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1988年12月8日南国土资源部批准正式成立云南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隶属于云南省地矿局(厅)。2008年5月9日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合并云南省地质调查院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所后,更名为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成为隶属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调查和监测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8月份我地区仅发生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除此以外没有发生一起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今年卫生部门加大了对学校疫情工作的力度,使全地区传染病发病人群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病(Schi Stosomiasi SjaportiCa)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其病死率高而被人们称为“瘟神”。患病家畜,特别是病牛,是我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能否有效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疫情,是能不能在我国最终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执着创新,为我国有效控制人、畜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等项目支持下,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云南省药物依赖研究所及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完成的"云南省二十年艾滋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获得重大突破。该研究最早在国内采用哨点监测策略,连续20年对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等人群开展艾滋病疫情动态监测,客观科学地描述云南省艾滋病疫情的发生及其在地域、人群、  相似文献   

18.
《云南科技管理》2015,(5):47-49
基金从形式上看,仅仅是一种专项资助活动,但从内涵和实质来说,它汇集包涵历史、经济、文化轮理和法律等与人类文明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智慧,它通过和相关的管理办法,指导着探索自然、开发自然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成立60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代解杰,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与标准化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建与应用研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灵长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实验动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副主编。他是我国实验动物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致力于推动树鼩实验动物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是国民时期名的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其前身是1929年1月开始筹备、1930年1月正式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改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抗战开始后,该所一再搬迁,最后迁至重庆北碚,1944年,中研院评议会决议将动植物研究所分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抗战结束后,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复员迁至上海。在自然历史博物馆时期,该馆的工作以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分类研究为主,在动植物研究所时期以动植物分类学、形态学及实验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为主要任务,抗战期间还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了许多战时应用生物学问题的研究。1944年分为两所之后,动物研究所仍然继续以前的研究方向,植物研究所开始注重生理学、生态学、细胞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