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4,(6):60-60
湘浑大学1976年成立数理系.1977年开始招收物理学专业本科生,1981年成立物理系.2002年组建成立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我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含博导8人).副教授1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纳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者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列为湖  相似文献   

2.
一、项目背景 1975年,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育成芙蓉鲤。1990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以李传武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发现芙蓉鲤与红鲫的杂交子代具明显杂交优势,取名“芙蓉鲫”,1993年开始养殖试验和相关基础研究。“芙蓉鲫选育”1996~2000年两度被列为湖南省农业科技计划重点项目(98-05-02;99-05-02),1998年和2003年芙蓉鲤鲫两度被列入湖南省畜牧水产中试推广计划。2006年,芙蓉鲤鲫遗传学基础研究列为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06FJ3187)。2007年,芙蓉鲤鲫遗传学研究得到农业部水生动物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2009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正式把其定名为“芙蓉鲤鲫”,并被列为2011年全国水产养殖主要推广品种。通过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性腺组织学等基础理论和养殖技术研究,证明芙蓉鲤鲫是生长快、肉质好、抗性强、制种易的新型优良养殖对象,并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在我国棉花生产上经常大面积发生。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其危害的经济有效措施,准确评价品种的抗病性是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核心。针对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不足、关键技术不完善及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标准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朱荷琴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研究,创建了准确、快速、规范的抗病评价技术体系,促成一批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08,(6):1-1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培育的又一大豆新品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命名为“东生2号”,并于今年4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推广品种。这是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继2003年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东升1号”后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5.
1997年2月28日,经湖南省郴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批准,运用三元能量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元辅一号”成为合格品种,并被定名为“郴晚籼一号”,由郴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品种合格证书,张榜通报,并将进行大面积推广.该品种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性突出,在高肥水平情况下耐肥抗倒,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米质中上,精米率超过73%,作早、中、晚稻栽培皆宜,尤以作中、晚稻栽培为佳。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9,(2):2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李艳华等精心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东生3号”,日前通过了国家大豆审定委员会的正式审定。这是继今年2月“东生2号”大豆高产品种育成后,该所在大豆育种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西玉3号”是山东省莱州市种苗研究所以478—31做母本与502—1331—196组配而成,1995年通过山东、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国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左右,并被农业部指定为重点推广品种。“四玉3号”在本所连续4年试验,平均亩产736.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0.2%;在烟台市连续3  相似文献   

8.
2003年11月23日,国家科技部在长沙召开全国省市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湖南的经验。同时,湖南省蛋白质组学及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列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并授牌。近年来,湖南省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如以钟掘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首批“973”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列入SCI的论文300篇。夏家辉院士领衔的“人类遗传的家系收集与遗传病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在基因治疗方面也取得重大…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科技界的神圣使命。南方地区特别湖南省的双季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课题“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以实现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持续丰产高效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立足湘中东丘岗盆地区、湘北环湖平丘区和湘南丘岗山地区的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问题,针对双季稻生产中的产量潜力难发挥、产量水平难稳定、高产高效难协调、稻米品质难提高、单产难增加等问题,从长江中游双季稻区气候变化特点与适宜双季稻品种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双季稻“防衰壮籽”调控技术、双季稻“节氮抗倒”栽培技术、水稻绿色栽培技术体系、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湘南梯田梯度栽培技术、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双季稻“双超”栽培模式与技术、水稻产质同步提升技术、水稻镉积累防控技术等十个方面开展了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示范,课题通过五年的实施,成效显著。该课题由湖南农业大学承担完成,课题成果先后获得201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5年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半年过去了,81岁高龄的佟明耀和77岁高龄的郑家兰女士仍然难以忘记一个日子——2007年1月25日。这一天,他们精心培育出的冬小麦品种“东农024“,正式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被命名为“东农冬麦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适合在北方高寒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2hm2(合30亩),收集、保存15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选种、茶树人工杂交育种、茶树回交技术研究,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6系列、73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400余份育种材料,并已从中育成获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2个(云茶1号、紫娟),国家审定品种2个,省级品种审定(登记)或同行专家鉴评的品种22个,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占全省25个  相似文献   

12.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13.
棉花丰产栽培技术是四川省棉花协作攻关的研究成果,该技术被列为我市96年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由市棉办主要承担,各有关县(市)协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推广28.61万亩,超计划2.61万亩,平均亩产81.47公斤,超计划1.47公斤,比对  相似文献   

14.
优质冬青稞新品种冬青17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通过优良品种间杂交选育,2010年4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属于高产、稳产偏早熟收获后可以复种和套种一季早熟作物,有着较高的推广前景。冬青17号品种原种繁育生产,两年面积达到7000亩,该项目起止年限为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第一年种植原种繁育田并复种、套种绿肥、园根等500亩,第二年继续推广原种繁育技术结合高产栽培及复种技术试验6500亩,主要在河谷农区藏东南湿润和半干旱农区繁殖推广,亩产保持在300~350公斤左右。比当地品种增产15%以上,培训县、乡(镇)村农民技术人员和科技明白人2000人(次)。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如东县地处沿江沿海 ,全县油菜面积稳定在 1 .67万 hm2 ,其中优质 (双低 )油菜面积已占80 %以上 ,并将逐步实现双低化。但是 ,优质油菜品种多、乱 ,缺乏强有力的推广导向。为此 ,今年如东县进行了优质油菜新品种适应性研究。研究结果 ,宁杂3号可在沿江地区推广应用 ,扬油 4号、淮杂油 1号也有较高的产量潜力。1 参试品种与方法1 .1 参试品种。参试品种共 9个 ,分别为扬油 4号、宁杂 3号、宁油 1 0号、淮杂油 1号、油研 9号、苏油 1号、超油 1号、蓉油 6号和澳油 ,均为双低品种。1 .2 试验地点。筛选工作分大区品比试验和丰产方示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首张红麻遗传连锁图谱和第四张烟草遗传连锁图谱,是他指导研究生在"十一五"期间的精心构建,为分子辅助育种等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率先创建了我国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高产、优质、多抗性的福红2号、福红991、福红992等8个红麻新品种,分别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通过农业部国家级品种审定,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他建立了红麻抗虫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将带有Bt抗虫基因质粒成功导入福红952中,从而育成国内外首个抗虫转基因红麻Bt952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迅速发挥现有科技成果的作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正定县科委从1980年开始,连续三年承担省科委农业发展研究项目,建立了棉花、小麦、玉米、水稻、果树五个新技术、新成果示范试验方,示范试验了15项新技术、新成果。其中包括推广了“冀棉二号”一个新品种;评议了“正麦一号”和“正麦二号”两个新品系;检验了“中棉所10号”、棉花新品系“321”、水稻新品系“正旱14”等三个新品种;示范了棉花乙烯利催熟、缩节安化控、水稻化学除草、玉米耕作制改革等四项新成果;验证了水稻稀播量育壮秧、小麦冬前育壮苗、棉花重施花铃肥、果树夏季修剪和苹果腐烂病防治五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日,湘西北山区石门县爆出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深山中的一对夫妇历经十年磨炼和探索,发明了一种“不复馏、不用添加剂就能酿出安全醇香好酒”的“两免+蜜糖香型”白酒酿造技术。  相似文献   

19.
“华杂3号油菜”菌核病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巴 《西藏科技》2010,(2):12-13
本文通过2000~2003年连续四年的试验试种,结果表明,引进的甘蓝型油菜半冬性品种"华杂3号",在林芝地区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每年5下旬~7月上旬,为该品种的开花期,易遇发病的阴雨天气,从而引起菌核病的发生与蔓延。为确保华杂3号油菜获得高产,结合西藏林芝地区生态环境条件,提出防治菌核病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南边陲,毗邻两广,全县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65%,是全国最大、湖南省惟一的瑶族自治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4年被列为湘西地区开发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55所,其中高中2所、职业中专(含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1所(含民办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独立设置的瑶族小学1所,中心小学(完全小学)51所,村级小学、村组教学点369个。在校学生76042人,在职教职工4188人。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县教职工团结拼搏,全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