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以“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我们带回了宇宙形成的婴儿时代”为开场白时,许多在座的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5日至12日,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  相似文献   

3.
在2009年10月6日,美国NASA宣布它的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系中最大的土星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全世界的媒体为之瞩目。本文试图揭开土星环王的面纱.看看这个土星环王的真正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杜学峰 《发明与创新》2011,(1):I0061-I0061
2009年12月8日,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科技》2005,(10):42-42
200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两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德·施罗克,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9万美元)的奖金。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夸克粒子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奖     
《中国青年科技》2004,(1):16-16
2003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  相似文献   

8.
20I1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法国科学家朱尔·霍夫曼,以表彰“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化学奖授予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突破”。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揭开衰老与癌症奥秘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化学奖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0-20
200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  相似文献   

11.
赵路 《今日科苑》2005,(9):17-18
2004年10月5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弗兰克·维尔切克。物理学奖评委会认为,获奖的3位科学家发现的“渐近自由”现象,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基本作用力作用方式的理解,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完善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而且也让科学家向实现对自然界四种力进行统一描述的宏大梦想更进了一步,最终将形成一种涵盖包括万有引力在内的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理论体系。人体的最小粒子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兹维格在1963年提出了物质组成的新理论,主张当时所认知构成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3-23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2003年10月6日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做出贡献的一名法国科学家和两名美国科学家。他们分别是75岁的法国科学家是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科学家里理查德·施罗克。由于这三位科学家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的,因此化学中的古老的交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再一次吸引了普通人的注意。复分解反应——交换与结合提起复分解反应,可能学过化学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就已经学到化学反应的几种类型,其中有一种反应就被称为…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如何透过微妙的化学反应,分解正确的蛋白质,来进行细胞分裂或者修补DNA.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如何透过微妙的化学反应,分解正确的蛋白质,来进行细胞分裂或者修补DNA.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6年10月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Smo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这是宇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关的大爆炸宇宙学知识开始走出科学殿堂,增进社会公众分享宇宙探索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时间10月7日17点45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学家阿齐兹·桑卡,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修复自身DNA的机制,为治疗癌症等疾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广阔的前景。三种修复机制林达尔是瑞典人,1938年1月28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8.
历经7年的太空跋涉,美国宇航局(NASA)的“星尘号”彗星探测器终于取得“真经”要回家了。据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星尘号”将于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沙漠内降落。届时,来自彗星的第一手样本将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太阳系的起源之谜。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0月3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位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是,他们发起和领导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并在将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应用于宇宙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技的光芒,照耀着当今世界,而旅美中国科学家的光芒,则辉映着当今的美国科坛。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2007年5月15日宣布,将2007年度的"艾伦·沃特曼奖",授予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裔化学家、纳米技术领域专家杨培东教授,并在今后3年内为其提供超过50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