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函授园地     
正月初一清晨,身穿节日服装的孩子,亲昵地拉着爸爸和妈妈的手,陆续来到青岛水清沟工人俱乐部,参加这里举办的“迎春家庭棋赛”。比赛规定,必须(有)由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人组成的家庭代表队参加,来这里参加比赛的有十二家,三十六名运动员。尽管他们素不相识,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比赛开始了,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宽敞的棋室,顿时安静下来。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棋盘,每动一子都经过了一番苦思冥想,唯恐有所闪失。三轮之后,青岛师专的王为桓老师  相似文献   

2.
家庭棋赛     
正月初一清晨,身穿节日服装的孩子,亲昵地拉着爸爸和妈妈的手,陆续来到青岛水清沟工人俱乐部,参加这里举办的“迎春家庭棋赛”。比赛规定,必须(有)由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人组成的家庭代表队参加,来这里参加比赛的有十二家,三十六名运动员。尽管他们素不相识,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3.
墨水“話”     
有一个小孩子学人家的話,照着人家的公式往下套,闹出了一場子笑話。故事是这样:这个孩子的父親对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天,他去訪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只有一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一个小孩子在家里。“你爸爸哪里去了?”“到庙里跟老和尚下棋去了。”“你妈媽也不在家嗎?”“我媽媽到东鄰三嬸家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特约爸爸”沈耘沈犁沈耙我们的爸爸姓沈名耕夫,作为农民通讯员,在盐城称得上小有名气。怕有20家各级这两个字上。“特约”者临时也,编外也,就连近湖乡的广播站,也给爸爸戴了个“特约”头衔。可爸爸对“特约”两字还特别看得重,还特别有感  相似文献   

5.
王健 《出版参考》2007,(6):45-45
什么叫做路径依赖?比如上海有些孩子就不怎么理解父母。像在座的企业家都比较成功,你们的孩子都羡慕你们能干,但现在上海有些当工人、干部的,由于工资少,被老婆骂倒也算了.有时孩子甚至也这样问:“爸爸.你怎么这么笨啊?”爸爸很惊讶:“耶?你怎么这样说话?”孩子说了:“爸爸.你就是笨。你想想看,今天隔壁老王到我们家来做客.我才知道老王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书目》2023,(6):38-39
<正>本系列绘本包含《爸爸陪我玩》《小壹是个小天才》《爸爸真有办法》《我好想爸爸》《爸爸真搞笑》,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好爸爸是如何陪伴孩子,如何与孩子对话,如何教导孩子,如何平衡工作与父子亲情,如何对孩子表达爱等具体的中国家庭现实情景。  相似文献   

7.
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总有许多穷孩子交不起学费,各类媒体加大力度为穷孩子们呼吁,希望好心人提供赞助。这种报道版本相同,都是穷人家孩子;“出身贫寒不坠青云之志”,考的全是名牌大学;都是子女众多,北京某报载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竟姐妹5个(她还是老大);北京电视台报道,记者在河北省寻访贫困大学生,采访两家都是三个孩子。如此家庭负担大学生困难可想而知,自然引起社会广泛同情,众多善良人伸出友爱的手——赞助钱物。此类报道多了,同情孩子、尊敬献爱心人之余,引发我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贫困,谁该对他们贫困负责?媒体在此类宣传中是否忘了计划生育国策?尤其后者始终未成为舆论关注的“眼球”,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8.
一个笑话——诸葛亮、刘、关、张、赵,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孩子倒在人间替老子吹牛。诸葛的儿子说,没有我爸爸,国家会如何如何……张苞说,我爸爸当阳桥前一声吼,水倒流,曹兵如何如何……阿斗说,我爸爸是一国之主,没有他,如何如何……赵云的儿子说,没有我爸爸,连你(指阿斗)都没了,……轮到关平,这家伙思路不宽,只说出一句:“……我爸爸那、那,胡子这么长,这么长……”关公在天上一听,气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9.
“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剩下我一个,好像多余的……”当年知青家庭给留守孩子制造的伤害仿佛还在昨天.而今因打工引发的诸多空巢家庭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安徽省太和县一对中年夫妻因外出打工而发生情变。他们没有料到,他们红杏婚变引发的最大受害人就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这位一直留守在父母爱的边缘的小姑娘,不幸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并被迫辍学。她在母亲的策划和指使下,竞将亲生父亲引上了黄泉路。  相似文献   

10.
小米 《新闻天地》2007,(1):55-58
8年前,只有1.23米身高的爸爸和妈妈离了婚,10岁的小雨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和爸爸相依为命的岁月里,一度冰封的爱让她难于启齿叫一声“爸爸”,而深沉的父爱依然没有停止。有一天,一声对爸爸饱含热泪的呼唤过后,在女儿的坚定支持下,矮人爸爸携手女儿打造了中国第一家“大郎Q饼”爱心店,一曲感人的父爱之歌,在长江之边奔腾不息……  相似文献   

11.
爸的摩托车     
90年代初,我爸花8900块钱买了个摩托车,用掉了我们家多年的积蓄。当年有摩托车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邻居姑娘嫁给一个小伙,就是因为他有摩托车。但我爸爸是个锅炉工,月工资微薄,每当有人问起我爸爸的工作和收入——我们那边的人好打听别人的收入——我都矜持地摇头说不知道。那时候,  相似文献   

12.
李文 《新闻实践》2004,(2):47-48
2003年11月19日,我和同事高哲友随5名孤儿赴韩国富川世宗医院,全程报道他们动心脏病手术的情况。去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回来时,他们都已痊愈。我们记录了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并每天向杭州市民发回最新消息。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生命之旅”,更创造了杭州电视台历史上首次跨国实时报道的先例。这次报道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觉得贯穿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爱心”。 “生命之旅”能够成行,首先是因为得到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和韩国儿童保护财团成员之一的韩信贸易株式会社的赞助。正是有了他们的资助,5个孩子才能够顺利飞赴韩国动手术。我们到了韩国才知道,韩国儿童保护财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他们每年都要资助几十个外国孩子动这样的手术,而这些孩  相似文献   

13.
开学后,两个孩子领了新书回来,噘着嘴向我诉苦说:“爸爸,你看这些书,连个插图也没有。”我打开他们的语文书一看,果然如此。我只好临时想了几句话安慰了他们一下,才算将他们  相似文献   

14.
六月底,我来到霍城县清水公社一大队第三生产队蹲点。清水公社是个多民族的公社。我所蹲的一大队第三生产队,是个以维吾尔族社员为主的生产队。我住在一位名叫依司拉木阿洪的维吾尔族老贫农家里。这位七十二岁的老汉,人老心红。他们一家四口人,把我当“自己人”看待。老大爷和老大娘叫我“巴拉”(孩子),我叫他们“大大”(爸爸)、“阿帕”。社员们记  相似文献   

15.
我看到有家报纸的第一版上有篇题为《培养孩子懂礼貌》的报道,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上海一师附小几个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去交通大学参观。碰巧外宾来了,他们就等在外边,让外宾参观。这天天气不好,大家却秩序井然地坐在寒风里……”。培养孩子懂礼貌,是很必要的。但象宣传一师附小这样是否可以称作“礼貌”,我是有不同看法的。诺大的一个交通大学,为什么外国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17.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9.
地方报纸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本来是很明白的事情,可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极力抹煞地方报纸的特点,要各种报纸从内容到标题都使用“全国性语言”,其结果是“一个腔,一个调,千家报纸一个貌”。在林彪、“四人帮”这种精神枷锁束  相似文献   

20.
151医院政治处主任王玉峰有个称谓——“笔友”。这是那些爱好写作的医生、护士、还有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送给他的。王主任喜欢读报,处里订的10多份报刊,他总是一天不漏、一份不少有重点地看个遍,即使是出差,回来后,也要把所有的报纸洲览一遍。除了看报,他把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新闻写作与学习上,他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是和妻子孩子度过的。他女儿在一篇作文中写道:“……爸爸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其余时间连他的影儿都见不到。今年,我已经10岁了,在我的记忆里,节假日爸爸没陪过我上过一次公园。一个星期天,我在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