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了一些教师有关美国内战的文章,听过一些有关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提出;南北双方对政治权利的争夺才是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或日最深刻的原因。有的老师认为: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是维持国家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美国内战爆发的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还在困扰着很多教师。我认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内战爆发前10年间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现象,才能更准确地发掘出引发内战的核心问题。这里把20世纪90年代美国史学家在历史教科书中对此问题的叙述和分析加以展现。希望对理解这一问题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楔子 最近,读了一些老师写美国内战的文章,听过一些有关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提出:南北双方在国会中对政治权利的争夺才是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或日更深层的原因;有的老师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不是因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是国家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大量美国历史学家都认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或多或少牵涉到美国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美国传统主义学派认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制度上的差异;部分民族主义学派认为,奴隶制是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南方人并非为"州权",而是为扩张奴隶制而战;另一分支认为冲突的原因是南北方对联邦政策不同的态度,奴隶制只是问题之一;进步主义史学家认为,因为奴隶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经济利益又是历史的首要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为何没有签订《北京条约》?郭祥贵老师认为是由于美国忙于国内选举,无暇插手中国事务(参见《历史学习》1999年第7—8期《美国没有签订〈北京条约〉是忙于内战吗》一文)。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5.
正反换位思考。即将历史事件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换位后进行思考。以教学《美国内战》一课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南北双方换位后思考: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制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劳动力。通过换位思考后,学生自然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换角度思考。正反换位思考是将历史事件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换过来进行思考,而换角度思考则是指从常规角度思考后,再另…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一场长达4年的南北内战,使美国的历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内战的发生与美国经济领域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激化密不可分,认真深入地探讨这些矛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弄清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以及了解内战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美国长期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相互包容到相互排斥的发展变化,是引起国内经济领域矛盾的根本原因。内战前夕,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方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制度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为什么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的问题,不少文章均已论及(参见《物理教学》1985年第5期、1987年第3期,《物理教学探讨》1987年第1期).这些文章认为,这是由于空气上浮或下沉(即空气的纵向流动)所致.最近,有的文章(见《物理教学》1992年第8期)又试图从理论上对此给予论证.而空气沉浮对大气压强的影响究竟如何,它是否是导致大气压强变化的根本原因,笔者觉得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美国史家对美国内战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战作为美国历史上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刚爆发就陷入全国性的辩论之中 ,战后一直受到美国历代史学家的高度关注。围绕着它的起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激烈的辩论。美国史学家对内战研究兴趣的长期不衰有以下几点原因 :内战不存在任何外力的作用 ,是一场美国人内部的战争 ;它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所涉及的问题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如黑人地位问题、奴隶制问题、美国宪法的实质 ,以及美国与战争问题 ,等等。一内战结束至 1 9世纪末 ,美国内战史研究一直受到地区主义 (sectionism)…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教学》2003,(9):28-29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3课《全面内战的爆发》[0108]城头变幻大王旗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积极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张仃创作了这幅漫画,标题借用了鲁迅的诗句。1931年,蒋介石以“敦睦邦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对待语法教学的问题上,很久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最近一个时期,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提出语法知识可以“只教不考”,可以实行“淡化”,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取消语法教学。(详见《语文学习》1990年第7期、第10期)笔者对此宏论,实在不敢苟同。无庸讳言,语法教学长期以来,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教学效果差等。如果不研究一下存在问题的原因,就下此“淡化”之断言,实为不妥。笔者认为: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读《四川教育》(87年1期)“教师形象的‘藏’与‘露’”一文,想起了前不久同一些教师讨论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问题。有的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给学生以微笑;而有的则认为,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所以,在课堂上,要板着面  相似文献   

12.
本刊启事     
"一课多式"呈现同一课例的不同设计,展示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探究最佳教学方式。2012年第10、11期"一课多式"的题目为:第10期:《认识百分数》(截稿日期:2012年8月10日)第11期:《统计与可能性》(截稿日期:2012年9月10日)欢迎教研员、教师将您最得意的设计寄给我们。稿件字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人民解放战争”一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后应该知道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感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家国情怀;知道土地改革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12期刊出崔石挺文章《干扰与注意——复式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后,我们收到了一些来稿,有的同意崔石挺同志的观点,有的则不同意.我们认为:这是好事.不同观点的争鸣将把复式教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我们欢迎广大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和教研工作者都来关心并参加这次讨论.可以继续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就复式教学中其它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这是硬汉写成的世界名作!) [美国] 海明威海明威(Em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生于医生家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两次去西班牙报道战事,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发表剧本《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欧  相似文献   

16.
刘昶同志在《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一文,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想就此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18.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老而基本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哲学界曾进行过许多讨论,这对哲学的发展是很有益的。最近,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见《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其中的一些论点,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现谈一点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刊登了孟宪果老师的文章《一个命题,两种观点》,文中的一个命题指“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两种观点指“有的老师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老师认为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1页告诉我们: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管理》1989年第1期刊登了孙国强同志的《这场改革是否操之过急》一文(下称,孙文),认为: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操之过急且缺乏理论的科学指导。理由是(1)当前中小学教师待遇低,应该先提高教师的待遇再搞改革。(2)当前的改革不仅没有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使教育事业潜在着危机。对这种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故提出如下意见与孙国强同志商榷。 首先,孙文认为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是实际情况;认为这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也有道理。但是,中小学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