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任教,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一首先说说清华的学生。夫子曰: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来清华前,我是东南大学还算著名的教授,得  相似文献   

2.
既然我已选择了清华,认定了清华,那么我会用我的一生作为赌注.去赢得清华的怀抱。--题记梦的诞生也许上天对每一个有志之人都给予了一定的磨难与苦楚。从我第一天跨进这个所谓"理想的乐园"起,我就已经"身不由己"了--追求。  相似文献   

3.
清华跑男     
"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0天。""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1天。""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2天。"……作为晨跑队队长时,张冬冬每天早上带跑前都会如此自我介绍。晨跑队400人如今已入职华为半年多的张冬冬是清华机械系2015级博士,在校时他担任过清华晨跑队队长。从2016年4月开始,张冬冬在学校里坚持了4年多的晨跑。  相似文献   

4.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校歌的旋律响起,心下便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情愫。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七十岁的单车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爸爸教育我说:"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是那个6 !"长大了,我考上了清华,发现清华的男女比例是7:1,我还是那个6.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18雨我是一个穷孩子,出生在大山里,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初中以前不知大学为何物,更不知道清华大学,最初的梦想源于高一时看过的一本书《我在清华等你》从此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清华。我清楚地知道清华北大每年在湖南录取的学生大约是1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省城那几所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能够考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说如果我要圆梦清华,高考时一定要争取考进全省前50名左右才有希望。而我所就读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了。学习之余我经常在心里问自己我能成功吗?我会是清华的下一个吗?  相似文献   

7.
万一 《大学生》2012,(5):22-23
"万岁军"是我军最优秀的部队之一,它们在朝鲜战场上以卓绝的战绩赢得了"万岁军"这个美名;装甲侦察连,是"万岁军"中的"特种部队",是英雄杨子荣所在的老连队。清华同学万一通过"残酷"的摔打锤炼,成为他们中的优秀一员。选拔进教导队2007年,我考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选修经济学双学位。在清华,我是学生会干部,校  相似文献   

8.
冯飞 《海南教育》2013,(12):18-18
<正>金秋时节,我与海南小学骨干校长一行51人,到国内最具吸引力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参加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走进偌大的清华校园内,时时宁静祥和,处处井然有序。无论是坐在安静的课堂还是徜徉在美丽的校园,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让人宁静淡泊。清华建校一百多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及其在成长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我是一名北大的博士生,但是很不喜欢我的专业。而且,在上北大之前,我活泼开朗,善良热情;现在的我两面性格,有时冷漠,有时幼稚,有时愤恨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了初中小学的辉煌和众星捧月,我仿佛只是没有人问津的小草!周围太多耀眼的人,不知从何时起我总是嫉妒,常常冷冷地坐在一旁想或者看书,而身边朋友在嬉戏,他们并不邀请我我也不加入。我在寻找原来的我,自信热情,我讨厌现在的我自私软弱。szs1224szs1224:你好!经常看到在清华的水木上有人感言:我怎么特别烦呢?怎么感觉自己特别没有自信呢?其他清华人都会安慰说,没有关系,几乎每一个清华人刚…  相似文献   

10.
到清华快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东西了,一篇短文,不能谈很多,随便记下片思断想与大家共享。清华的人我到清华来之前,对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是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的,梦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弄个博士头衔玩玩。到清华之后,发现满地乱爬的全是博士,一下子博士变得如此稀松平常,我的看法也因之而改变了。我开始用另一种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觉得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的难道想要在学校白头到老啊。事实上,在清华,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才牛,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只好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了再工作也还凑…  相似文献   

11.
无涯 《课外阅读》2012,(18):48-50
自行车也堵车清华之大,两崖之间不辨牛马。行于清华可谓难矣。清华人是很"富"的——"有房有车,房是两室一厅八张床,车是后轮驱动指哪去哪自行车。"没错,清华人除了住集体宿舍,还人手一辆自行车。所以,随处可见清华大大小小的停车棚、停车室、停车线,而那里密密麻麻全是车。没来清华前,谁也不会相信10米宽的双向马路会堵车,堵的还是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事儿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如此崇敬,当然与他确立的"教授治校"的清华传统有关。在清华,做一个好教授永远是最神气的,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不  相似文献   

13.
清华,你好!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相似文献   

14.
高晓松 《良师》2011,(9):38-39
考上清华,我的幽暗岁月就开始了,一下子就觉得无聊多了。总共29个男生,只有7个是城市户口,6个北京1个哈尔滨,大家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差异很大,同时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清华对于我来说简直是黑白的岁月。很多人都觉得清华岁月“痛苦”,一是学业压力,二是这种不太正常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一批学者顺应"社会科学治史"的国际史学潮流,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派"。这批学者的代表即清华学人。清华学人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科学治史"方法的践行者。清华学人积极倡导"社会科学治史"的学术理念、组织学术团体、致力于会通人才的培养,在近代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术群体,这批清华学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不仅特点鲜明,而且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的通才培养、自由开放的育人理念是会通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而与美国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则是关键的学源优势,这是清华学人在当时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曾听过师兄张凯杨的一些经历——大家总是习惯用"积极向上"来形容他,不免好奇那一段段经历背后是什么在不断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自信自立的第一步至今张凯杨还清楚地记得,来清华前他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时为了填报高考志愿,我不知道清华在哪,清华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爷爷有四兄弟,当年都是江阴农村长大的土鳖,大学都是上清华学堂学工科。过去我问过,你们为什么都上清华?爷爷说:"家里很穷,所以只能上清华,因为清华是国立大学,寒门子弟都可以上!"我爷爷回忆起大学时光,都是多么勤奋刻苦,向老师求教,还有锻炼身体。到了八九十岁,他们兄弟之间通信,都用英语,可见大学教育给他们留下了多深的烙印。我和茅于轼老先生很熟悉,他是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底子也很扎实。  相似文献   

18.
陈朝松 《大学生》2012,(6):22-23
2010年7月我放弃了攻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的机会,保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读教育学。这一决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于我而言顺理成章。2006年进入清华.我一直坚持参加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让我思考,我准备在读研期间.学习教育学知识,研究"公益、教育扶贫和人才培养"三者的关系。支教有用吗?参加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之前.我做过各种公益活动:前往  相似文献   

19.
小强 《大学生》2014,(10):17-17
正毕业的时候,"梦想"这两个字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很多人都会徘徊在梦想和就业之间,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清华工科男,我常常被大家形容为一个文艺青年,但是我本人觉得文艺不文艺不太好讲,我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真的人。我很喜欢读书,平时读的最多就是韩寒、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书,我喜欢五道口、三里屯,喜欢骑车逛清华,更喜欢摄影。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大学这四年尝试过好多东西,除了摄影、拍片子还有相声、跳舞和公益。这些大概就是我和其他埋头于图纸、研究的工科男不太一样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20.
第四章我的清华生活2.与清华学子逆向而行每天早晨7点我就要往食堂赶,此时此刻,我心里很不情愿,但是迫于无奈,又不得不去。等我骑车到清华校园的主路上时,我正好看到那些去上课的学生。成群的学生由北面的学生区往教学区骑车,只有我一个人由南往北走,格外显眼。每当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