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位、金钱、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主宰的现代社会,铁凝探究人们的心灵需要,耐心地呼唤人们之问的宽容理解和真纯的心灵沟通,等待温暖和善良的纯正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王丽娟 《宁夏教育》2004,(12):14-15
“心灵施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指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施用冷漠、恐吓、贬低、训斥、辱骂等手段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灵伤害。“心灵施暴”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有点陌生,但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它能引导人们向往光明和塑造美好心灵,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维力、启迪想像力、培养创造力,是青少年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助长剂。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具备了塑造完美人格、高尚情操、健康身心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美的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用美来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把美的种子播种在人们的心里。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非常强调美育。柏拉图把音乐与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长期使莘莘学子达到“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亚里士多德以为美具有“净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2007,(10):30-32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自己工作、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普希金说过,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心灵怎样才会平静?无非是满足自己心灵的需要。校长的幸福是什么?校长的幸福是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成功,是学校的成名,是社会的认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诗歌,被人们认为是最接近心灵真实的文学艺术。人类的心灵是充满灵异色彩,不易精确解读的。而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从自身寻找美的原因时,认为美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本文认为,人的心灵由浅入深,包括感性、知性、志性三个层面的内容,关就是由心灵这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自由活动而最终形成的。而且真正的美不能单独存在于心灵三层面的任一层面上,美是心灵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8.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它指的是与科学的认知心理学不同的、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因涉及心灵哲学的若干根本问题,围绕这一理论又兴起了各种不同的诠释理论,将有助于心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修辞观不仅是语言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了人们如何构建一种科学理论的文化心理流动。客体论的修辞观所构建的是传统的修辞学,即以实用功利为框架;主体论的修辞现恰恰相反,它基于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远游和自我意识的呼唤,把修辞这种语言活动当作人类自我观照、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它所构建的是供人们遨游与托命的玲珑巧妙的心灵载体─—现代修辞学。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观念重构、社会思潮泛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反映在教育上,与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共同作用,更是给教育者、尤其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以空前的心灵震憾。它不仅使素质教育的倡导显得苍白无力,更给新课程改革增添了不少变数。孩子们心灵失依、心理失序、思想失衡、行为失范,成为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心灵之选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则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如果说人生是一段交响曲,心灵就是它的演奏者,而一次次的选择则是心灵的节奏。  相似文献   

12.
母爱的巢     
母爱是温暖的感觉,是人们向往的归宿,它让多少心灵净化,让多少儿女感动。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说德育难做,难就难在德育是针对心灵的教育。什么样的德育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又能真正在心灵里发酵?最近,首都中小学教师们总结和展示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滞了;教育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但在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心灵世界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未成年人。虽然他们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但其内心却在默默忍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们进行心灵交流、互相沟通信息的桥梁,而且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谈到创新思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其具体的思维方法,比如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等,或者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之类。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即如何给学生“心灵自由”——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进而“敢”说。为此,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心灵自由的条件,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作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而世代流传,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心灵保护     
时下,“环保”、“低碳”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碧水,蓝天,绿树,新鲜空气,是人类生活追求的一大趋势。可是,在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是否关注心灵的保护呢?  相似文献   

19.
刘徽 《现代教学》2006,(3):58-60
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他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并提出了教育改革应从教师心灵出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吴萱 《班主任》2001,(6):39-40
自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少了。但另外一种现象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惩罚,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因此,值得大家关注。“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会陌生得多,不过,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却是普遍存在的,请看:教师对一位学习成绩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说:“给你讲这么多遍还不懂,怎么这么笨,转不过弯来。自己看去吧!”教师讽刺挖苦,态度粗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