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实施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3.
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民性道德建设的热潮。高等学校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责任重大。要认清大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理清高校德育思路,从理论层面探究德育与道德的历史渊源及相互关系,进一步创新大学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的提出既是对知性德育的反思,也是一种新的德育方式的尝试。正确理解生活德育的价值内涵对于建设和开展德育课程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代具身认知理论,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其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转换视角理解生活德育的价值内涵,发现生活德育在促进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促进道德智慧的生成等方面,最终通过在特定情境中的实践、交流、反思,使学生学会过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为有效摆脱我国传统大学德育严重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而导致大学德育低迷的困境,德育生活化已成为大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时代赋予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应遵循交互主体性原则.摒弃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去生活化的传统德育路径,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从理解、尊重、交往等方面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生活化,切实提升大学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关键平台,对于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两者应当相互协同、相互辅助,才能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德育应当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有德育模式面临着主体性错位、形式上单调和有效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中突出大学生道德选择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追求大学生道德选择内在统一的积极因素,寓大学德育实践中追求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和谐,对指导高校和谐德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春明  文辉 《高教论坛》2003,(6):4-7,F003
在大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激活式教学法,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增进学生道德智慧。本文对大学德育中如何应用激活式教学法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课程实效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学道德课程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式注重说教,忽视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访谈,调查徐州和上海两地学生对目前小学道德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问题,意图为小学道德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德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德育”至少有这样四条义项,即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德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德育、作为学校一项课程的德育和作为一切教育活动之道德维度的德育。道德既指客观社会伦理,也指主观价值观念,道德研究和德育研究因而也须面对价值问题和科学问题这样两类性质不同因而无法兼容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中的问题。生成于德育研究领域并逐渐独立出来的作为一门科学的德育学或德育科学,可以专注于德育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而将其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交还给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非他律,因此,人若在德育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因而丧失了精神自决,则德育必然会走向其自身的反面,这就是德育的异化。德育异化是我们在德育领域碰到的很多问题的认识根源。重建和坚守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克服德育异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plore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 and on dealing with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science instruction. Twenty‐two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from three US states participate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researchers employed inductive analyses to explore emergent patterns relative to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 How do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ualize the place of ethics i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2) How do science teachers handle topics with ethical implications and expression of their own values in their classrooms? Profiles were developed to capture the views and reported practices, relative to the place of ethics in science and science classrooms, of participants. Profile A comprising teachers who embraced the notion of infusing science curricula with SSI and cited examples of using controversial topics in their classes. Profile B participants supported SSI curricula in theory but reported significant constraints which prohibited them from actualizing these goals. Profile C described teachers who were non‐committal with respect to focusing instruction on SSI and ethics. Profile D was based on the position that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be value‐free. Profile E transcended the question of ethic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se teachers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all education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ir students' ethical development. Participants also expressed a wide range of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own values in the classroom.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science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3: 353–376, 2006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以新的科技伦理精神丰富一定时代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新的科技手段推动伦理道德建设,对伦理道德的进步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引发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导致伦理道德的败坏,产生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受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以正确的伦理道德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是要科学认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同时赋予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伦理道德视野。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使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How a Deweyan science education further enables ethics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perceived divide between ‘science’ subject matter and ‘moral’ or ‘ethical’ subject matter. A difficulty that this assumed divide produces is that science teachers often feel that there needs to be ‘special treatment’ given to certain issues which are of an ethical or moral nature and which are ‘brought into’ the science class. The case is made in this article that dealing with ethical issues in the science class should not call for a sensitivity that is beyond the expertise of the science teacher. Indeed it is argued here that science teachers in particular have a great deal to offer in enabling ethics education. To overcome this perceived divide between science and values it needs to be recognised that the educativ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is both scientific and moral. I shall be using a Deweyan perspective to make the case that we as science teachers can overcome this apparent divide an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an ethics education of ou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行为的伦理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科技行为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不断加大 。其根源在于人类误用、滥用甚至恶用科技成果。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科技负面效应,必须加强伦理道德对科技行为的约束,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伦理责任等多方面保证科技行为的健康实施,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许多伦理学家大都乐意将伦理学称之为一门科学。其实,伦理学从来不是一门纯科学。通过分析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问题的性质可以得知,伦理学是哲学性为主,科学性为辅的哲学分支学科。这就表明,哲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在伦理学的研究中均不可偏废。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被伦理学所用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也分别存在于将道德问题进行分工研究的道德哲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部门伦理学、道德文化学和伦理史学这些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中。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科学,是波普一生最为关注的两个基本论题。在他那里,两者关系主要为:其一,道德在全部人的世界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科学应该以伦理学为基础;其二,道德与科学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其三,合理科学活动与合理道德实践分享共同的客观事实基础,共同的反向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现实主义、消极主义态度。两者关系可谓“性相远,习相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影响。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发展之要求,又保证了大学教育之质量。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应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坚持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绝对与相对、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等原则,围绕基本伦理道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文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来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科学伦理学的概念、科学与伦理学的区别及相互作用以及科学中的道德要素或伦理规范。认为科学家在道德上理应是社会比较优秀的阶层。对科学家的道德规范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应该是道德的,但现实教学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甚至令人发指。建构教学伦理学学科已成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教学伦理学是研究教学活动应当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学成为符合优良道德的活动。教学伦理学应当按照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来建构其理论框架。我国的教学伦理学研究必须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