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育,负有为知识经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职责,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很不够.文章从政府推动、高校改革、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因素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借鉴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观点及建议进行梳理整合,结合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笔者认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欠缺在培养机制和研究生自身素质方面,因此应该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两大方面入手,从政府、社会、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多方面讨论进而完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3.
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国家现状和未来长远的举足轻重的因素。本文以理工科类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通过内涵、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管理模式,进而能够准确、客观评价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参考,为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和服务提供合理高效的样本,从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质量、教育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旨在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使高校研究生教育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22日,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随着"2011计划"的全面推进实施,创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已成为高校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目标和活动定位,使得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区域科技进步主力军、人才主要培养者、知识创新主体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理顺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理顺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校地合作的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用它无形的手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用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着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互联网环境的新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并分析相关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某高校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着重调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学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本专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及导师指导等内容,分析目前学校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并对我国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切实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人才质量,从而推动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方法-思想的逻辑关系,分析小学科、大学科、跨学科三类文献阅读的内涵及其对研究生创新力所产生的三重影响:小学科文献阅读以其前沿性和探究性,有助于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大学科文献阅读具有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跨学科文献阅读的协同性和交叉性,有利于创新研究思想。三类文献阅读培养模式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蜕变,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配置力。  相似文献   

10.
赵建军 《华章》2008,(19):115-115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机构,本来就担负着知识创新的使命.而高校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民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基于此思想,体育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国家首次单列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件,是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建军 《华章》2008,(20):115-115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机构,本来就担负着知识创新的使命.而高校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民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基于此思想,体育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学术界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若干模式。分析这些模式,并从教育模式的一般特性出发,可以提出构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若干设想,如教育模式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相应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别;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模式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生创新模式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研究的精髓,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任。21世纪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全面、整体和系统的认识。针对目前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自身特点,文章分析了阻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以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结构因素、观念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索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将实践体系定义为多主体、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体系,并将其中的主体划分为学习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层次为知识习得、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维度为内容维、时间维和方式维。将创新能力的构成分为8个要素,以这些创新能力要素为导向,结合地方高校特点,构建研究生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维度,并由此建立主体、层次和维度立体关系的实践体系,使研究生能够获得完备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应用表明,该体系有利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目前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现状,并提出了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完善科研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加强学术交流等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文章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向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树立以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的教育观念,把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来。本文针对省属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从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分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郭雪娇  王冠杰 《考试周刊》2013,(74):170-171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龙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它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以创新研究带动创新教育。然而,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如何,目前还没有全面的调查分析。本文采用对国内某高校理工科研究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素质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实施,致使研究生素质良莠不齐,在道德“知行”、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提高研究生素质的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