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互相尊重,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是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自我尊重的积极情感,是鞭策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精心培育、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有了尊重感,他们就会自尊自爱,自严自重,做错了事也会自责。这样,无形中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我尊重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师 ,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信任学生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 ,心灵上是相通的 ,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 ,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 ,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 ,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接近和信赖的大朋友 ,这样教师的要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容易被学生接受 ,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发掘他们…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要求独立,渴望得到尊重,不喜欢别人的管教。所以,每个班里几乎都会有“刺猬”学生出现。他们固执任性,冷漠尖锐,敏感自私,稍不注意,就会对老师“不敬”,或与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常令老师们头痛不已。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接近和信赖的大朋友,这样教师的要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发掘他们身…  相似文献   

5.
1.尊重学生是师生心灵相通的“润滑剂”尊重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老师与学生间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无形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才会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这将会对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导致学生心灵的“闭锁”,引起情绪的对立或仇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障碍。自尊心是青少年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主要精神支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护其自尊心,学生才能以心换心,达到心灵相…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作为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尊重,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这一不亚于穿衣吃饭甚至比其还重要的需求。被尊重的孩子也会去尊重别人。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尊重孩子,就谈不上教育,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  相似文献   

7.
禹倩楠 《小学生》2011,(2):35-35
只有懂得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热爱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曾提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其实绝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尊重别人,更愿意被别人尊重,只有当他们的自尊心被别人肯定和重视时,他们才会不断追求,进取向上;才会自尊、自爱、自信,也才会懂得在做错时自责、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如果失去了自尊,他们也就走向了颓废,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03,(10)
老师应会学生应知1.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威严是必要的,可过分的高高在上只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与老师产生距离感。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你会发现他们是可爱的一群。2.以诚相待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因而老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温和、谦逊和友好,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发挥特长的余地。3.学会欣赏学生老师是学生的崇拜偶像,学生也应该能被老师所欣赏。应该说,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巨大的能力。一旦学生从老师身上找到知己的感觉,那老师也就不再是个严厉的管制者了。4.允许犯错误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  相似文献   

9.
黄光尤 《广西教育》2008,(20):44-44
一、对后进生心理特征的分析 1.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一般来说,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时常遭受同学的白眼、老师的忽视、家长的责备,这些促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自卑感,感到自己哪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自暴自弃。但是后进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只不过被表面的自卑感掩盖罢了。譬如,当他们受到老师或家长的呵斥时,他们就会顶撞;受到歧视后,他们就会惹事生非,故意打架骂人,以表示对别人损伤其自尊心的抗议。  相似文献   

10.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个性品质的概括而肯定的评价。它表现为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我尊重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尊心足学生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等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相当重要的。自尊心,人皆有之,即使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生也不会泯灭。自尊心在他们身上就象幼芽那样稚嫩,教师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都会损伤它们,使他们自暴自弃。美国教  相似文献   

11.
凡从事过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每当谈起如何教育学生这个问题时 ,大都认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因为教师给予学生的尊重对于学生来说 ,是他们自信心与自我约束的支点。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青少年期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时期 ,特别是独生子女 ,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 ,希望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能理解他 ,关心他 ,尊重他。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敬重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 ,会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 ,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根植于爱,尤其是对待智障学生,更要倾注大量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智障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大到生病住院,小到嘘寒问暖,老师都要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用慈母般的爱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智障学生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辛华邦  辛华湘 《考试周刊》2009,(40):222-222
尊重学生,是班主任老师开展班级工作的首要条件。自尊心理是一种自爱、自信与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他人或社会尊重的情感。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在学校里,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关注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当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或做了某些有益于同学、班集体或学校的事,得到肯定的评价时,  相似文献   

14.
孙辉 《河北教育》2010,(6):30-30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同样有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在处理偶发事件和“问题学生”时,更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本期“班主任工作”,我们刊发几篇有关“尊重”的文章,看看几位班主任老师是怎样巧妙利用“尊重”来实施班级管理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热情向上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来自师长的信任与尊重会产生触及学生灵魂的强大力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舞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可见,教师真实的信任与尊重也会导致学生智力、情感等方面的顺利成长。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信任与尊重。在同学们眼里,他们是应该与之“划清界线”的人;在老师心目中,他们是“苹果箱中的坏苹…  相似文献   

16.
尊重学生     
自尊心人皆有之。所谓自尊心,就是个人的人格应当得到集体和他人的尊重的情感。少年儿童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不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激动和不安。特别是教师不切实际的批评,严厉的指责,往往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有的会情绪低落,有的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明或暗地和教师对抗。因此,我处处尊重学生,特别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凡事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去想他们所想。  相似文献   

18.
一、他们有自尊心却得不到尊重 由于学困生身上的缺点比其他学生多一点,往往得不到同伴的尊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情绪。其实,学困生的自卑心理,正是他们自尊心的一种曲折反映。他们“卑”在自尊心得不到尊重,“卑”的后面隐藏着对尊重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也就无所谓“卑”。  相似文献   

19.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可爱的、可塑的、可教育的,教师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位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实际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教育学生。 一、用爱心唤醒后进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懂得自我尊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 后进生一般缺乏父爱、母爱或者是师爱、友爱,因而产生了疑惧心理和消极情绪,对老师的言行举止十分敏感,老师只要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会使他们觉得老师在歧视他们,因而采取偏激的行动。为此,班主任在…  相似文献   

20.
一、要人“尊重”必“自尊” 自尊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的作用是积极的。渴望进步、希望被尊重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那怕是学习差的学生。可是由于学习上的暂时落后,或者由于某些不良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遭老师的误解,甚至遭到讽刺、挖苦,于是他们就以强烈甚至过激的言辞和行为去争取尊重。对此,教师要认清实质,积极引导,用心灵去感悟、去理解,要尊重和爱护他们,多表扬、少批评。要用肯定的方式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