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认为区分知性与理性是康德的独创。仅就名称言,康德新创的是“知性”,但就实质言,知性与感性之相互依存地构成经验,正同于前康德的感性与理性功能。因此,知性基本上相当于前康德的“理性”,但作了更精致的限定;作为无限性思维的理性,才是康德三分法中的创新。但康德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恰是理性;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理性就失落了。在前康德二分法的意义下,感性与理性这对术语(外加“非理性”)已成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语言思维构架之一。从康德去看,这里只有感性与知性,却缺失了理性。本文拟通过回溯康德审查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2.
梭罗的生态思想是他对多种思想兼容并包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共同形成的一个既独立又多元的思想体系。故乡康克德的自然人文环境、导师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学、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文学、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自然观都对梭罗生态思想的建构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德把探索科学知识能够成立的先验逻辑条件规定为认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康德认为,因果性等认知范畴是对逻辑判断自身逻辑意义的揭示,认知范畴从逻辑上构成了人的科学认知能力;人的先验自我统一性是范畴合法使用的逻辑依据;知性范畴使人能够超越个体有限性,建构起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知性只有在经验活动范围内的使用才是客观有效的。康德对知性分析中阐发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超验主义自然思想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看待自然,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具有生命、神性和价值,从而要求人发挥直觉和主动性,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爱默生首倡的超验主义自然思想,经过梭罗、缪尔的继承与发展,逐渐从思想层面步入实践中,引发多次环境保护运动,直接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史的兴起;超验主义为美国环境史的兴起提供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引领环境史早期的研究内容,启迪环境史研究的批判性思维;美国环境史舍弃超验主义神学自然观部分,继承其批判性思维及人与自然的思考,这一过程又反过来推动了美国环境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超验主义的理论来源,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超验理论的理论实质。超验主义理论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影响主要是从三方面论述的:超验主义肯定人的神性,超验主义强调直觉,超验主义崇尚自然。质疑宗教和吟咏自然及丰富的意象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鲜明主题和特色,从这些诗歌中可见超验主义理论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运用文本细读法,通过细读其宗教、意象、自然等诗歌来分析超验主义理论对狄金森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纳撒内尼·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三种思想的影响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这种矛盾形成了他对社会的怀疑态度,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并使他成为象征主义大师.他的主要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体现了他的讽喻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康德批判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学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魅力.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研究康德的自由与意志思想,笔者认识到:教育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应引导人们从纪律中寻找自由,应引导人们自律.  相似文献   

8.
康德界限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界限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吸收和总结各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创新之后产生的。康德界限思想的理论源泉、康德界限思想的深层涵义和康德界限思想的意义,为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界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索绪尔两元结构主义思想和语言学理论学界探讨颇多,但就其与康德哲学根源的探究却不甚深入.十八世纪康德哲学作为主流思想在德国盛行,对索绪尔后期结构主义建构产生重要影响."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逻辑起点,"物自体"的"语言"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的起点,现试透过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建构找寻康德哲学根源,对其两元结构下的符号学观点进行...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对“美的东西”和“美本身”的区分,把美的本体研究推向了一个形而上领域,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使“美本身”具有了终极价值的本体论高度。近代以来的西方美学则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强烈反叛,美学的技术化与实证化使美学失落了其本体内涵。康德发现了这一危机,从而给知性划界并寻求理性的昭示,但他对美本体却基本未曾涉及。胡塞尔纠正了康德的偏向,向柏拉图主义积极回归,使理性再一次发扬光大,哲学本体成为美本体。这是美学的积极导向。只有坚持这超越的一维,才能保证美学不再迷失。  相似文献   

11.
王颖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2):77-78,102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2.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既是主体认识的自由,也是其情感的自由,亦即超越性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3.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主要著作。如果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等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尽管康德有三大批判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但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批判》之上的。这为我们初步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康德哲学及其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6.
《瓦尔登湖》对儒学经典"四书"的引用多达10次。很多学者认为,梭罗的这10次引用是对儒教思想的误解。但本文结合梭罗的生活观念和对自然的态度来理解梭罗对儒教经典的引用,发现梭罗对于儒教经典的引用是贴切的,他把儒家思想和其超验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生活观:自然地、简单地生活,关注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7.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作为新文学的一个品类,历时百年,由附庸到独立。传统文学的既往模式已不适于这种极具跨文体特性的文学样式,廓清并规范其文体品质,是延续和保持其文体活力及其个性的关键与基础。文章以小说、新闻等文体的特性为参照,提出了报告文学的四个文体品质——真实、知性、剖示、责任:知性是外壳,体现其理性魅力;剖示是手段,挖掘其思想深度;责任是灵魂,凸显其精神风骨;而真实则是一切的前提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与在康德哲学中一直引起人们关注的物自体概念一样,先验对象也是一个在哲学界极有争议的概念.其真实的所指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不曾明确,其所指称的对象也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是康德哲学不可跨过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在全面分析了康德批判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康德的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作的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作者从分析旧形而上学的困境的根源出发,说明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怎样对理性批判以及对哲学的改造,确立哲学新的功能原则并完成对信仰的重新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