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起凤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小说家、戏曲家,《谐铎》是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谐铎》中有不少关于女性的描写。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探究作者对于女性的态度与看法。分析小说中对女性的描述不难看出:沈起凤的思想既不算保守落后,又不算激进偏颇。他的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关于女性问题的叙述没有脱离传统观念;同时,沈起凤在论述问题时有他个人相对进步的思想蕴含其中。他的女性观念处于传统与进步交融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2.
金文 《文教资料》2007,(32):6-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其中有多篇曾被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剧作家沈起凤根据《胭脂》改编的长篇传奇《文星榜》颇有特色。它没有拘泥于小说,而是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增加了许多新的人物情节,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与原小说大不相同的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补充、厘正陆文的两点不足;其一,沈起凤家世及其影响,他生活在苏州这个较为富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而且出身仕宦之家,思想没有脱离儒家的轨道,他揭露盛世幌子下的真面目,是基于一个正直而有眼光官吏的道德责任感;其二,沈起凤九岁以前经历,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谐铎》能以轻松的面目示人,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学家沈起凤晚年来到祁门担任学官,在这里完成了《谐铎》的主体部分,并在门人弟子的协助下将其刊刻成书。祁门县的生员们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沈氏的小说创作的全过程。《谐铎》问世后先在徽州地区流传,后迅速风靡海内。另外,沈起凤的学官身份与小说创作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朱颖倩 《文教资料》2014,(31):146-149
乾隆年间著名戏曲作家沈起凤将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进行了改编,写成《文星榜》。在这一改编中,沈起凤对原作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分别作了改动,而这些改动与创新的背后,不仅记录了小说发展到传奇所必须的艺术加工,同时也闪烁着作者自身的思想精神和写作特色,让作品为自己“代言”。  相似文献   

6.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虽然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技谈》引《搏沙录》的论赞:“《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  相似文献   

7.
《谐铎》是清人沈起凤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自出现以来就获得很高评论,但多将其作为《聊斋志异》的效颦之作,忽视其"婉而多谐"的诙谐艺术特色,总结其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其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谐铎》中颇多谐谑之作,不但数量可观,而且名篇迭出,特色独具,沈起凤自觉地追求谐谑而且是一位制造谐谑的高手,谐谑表现手法多样,功力深厚。谐谑表现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产物,它的使用能让作品亦庄亦谐,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实在是小说深受喜爱的重要根由。  相似文献   

9.
《谐铎》作为一部文言短篇小说,其语言颇具特色,不仅诙谐性与教化性兼具,也不乏优美性。作者沈起凤生活在乾嘉学风浓厚的吴中地区,《谐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乾嘉学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漫谈鬼趣诗     
芮宏明 《学语文》2007,(3):36-36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多依托神鬼故事来寓言,久而久之便演变出所谓“鬼文学”,像无名氏《鬼董》、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沈起凤《谐铎》等,都是这方面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模仿鬼的口吻作的诗,我们不妨称之为“鬼趣诗”。  相似文献   

11.
王银洁 《文教资料》2014,(31):155-157
继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之后,清中叶苏州地区又产生了包括沈起凤、石韫玉等在内的一批具备深厚戏曲理论素养的戏曲作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新 《现代教学》2008,(12):47-48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选材体现多元性 从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选材来看,两篇现代文,一篇是典型的报刊时评,一篇是文学性很强的回忆散文;两篇文言文,一篇是唐朝的史传文学,一篇是明朝谭元春写的诗集自序,选材体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一个语义连贯的语篇既有显性衔接又有隐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它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和词汇衔接,是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隐性衔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主要是借助蕴涵在语篇显性表述之内的含义来实现的。隐性衔接也是实现语篇连贯不可缺少的。隐性衔接的语篇无形式标记,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含而不露,隐晦曲折。此外,语篇衔接隐含性的研究可以帮助读地把握语篇发展的脉络,因而能从英语语篇解读的方面给大学英语教学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词汇在语言使用中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的,语篇语言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时应该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语篇虽然是由一个个段落、一个个句子组成,但是它不是语句的机械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组合。连行翻译时,在把握住原文语篇特点的同时,译者还要对每一节、每一段给予足够的关注,认真理清语篇的发展脉络,层次及句与句之间的链接。虽然译者翻译的是一个个的词、词组和句子,但必须意识到,只译好了一个句子,并不等于完成了翻译任务。要将句子集合起来组成句群、段落直到语篇。了解文化与语篇意识,将语篇意识应用到英语翻译中,可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06,(4):119-121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至于它的作则一直存有争议。郭沫若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成书时间亦在战国。另有学详细考证了历代关于《乐记》作的献,得出作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门人的结论,这一说法已基本被学术界所接受。《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版本,现仅存十一篇,这十一篇分别是《乐书》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理》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侯》篇,《乐记》体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容其它各派思想,谈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价值、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余篇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沈起凤是清代著名的多才多艺作家,尤以小说为名。是继蒲松龄之后的又一大家。他的《谐铎》就是受《聊斋》影响而创作的优秀小说集。《色戒》是《谐铎》卷四中的“四戒”(酒戒、色戒、财戒、气戒)之一。《色戒》通篇不足千字,通过梦中某士渔色的曲折故事,反映了“恶人自有恶报”的中心含义。读后使人发笑,掩卷令人深思。 小说第一段写了某士渔色而失望。小说开篇就写了某士“好渔色”,置家中美妻于不  相似文献   

17.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语篇理解过程中,作者、语篇、读者几种因素基于认知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制约着语篇理解;读者的认知推理对语篇理解有突出的作用。为此,对语篇理解的描写,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采用一种作者、语篇、读者以其相依相离的“制约平衡”制约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汉平  李庆新 《双语学习》2007,(6M):127-129
语篇理解离不开词汇。词汇不仅影响着语法结构,而且也影响着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单句语篇层次上,某些词对语篇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我们叫它关键词。本文集中讨论了单句语篇中关键词是如何依靠语境线索、词义搭配(词义组合)、词的选择限制性和逻辑推理,来理解语篇的。以往的语篇分析大都是分析某一篇章或段落的衔接和连贯,而少有涉及单句语篇的语篇理解。其实单句语篇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理解篇章和段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健 《教书育人》2006,(10):69-70
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深层结构上,即读/听者通过阐释显化语篇组成部分之间的浅势意义及隐性关系。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即通过语法、词汇和篇章的手段表达的语篇组成部分之间的显性关系。一个语篇之所以称之为语篇,主要在于其内在语义上的连贯,从而具有了语篇特征。语篇的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主要手段,在语篇连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衔接手段的使用并不能保证整个语篇就是连贯的。下面结合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客观分析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篇中练写段练段中渗透篇陈志萍段是句向篇过渡的桥梁,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正处于这种桥梁的地位,既要完成连句成段的任务,又要打好积段成篇的基础,因此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做到学篇中练写段、练段中渗透篇。一、学篇中练写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段放到篇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