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雅静 《江苏高教》2022,(9):109-115
知识社会学从知识建构的“相对主义”视角考察了科研活动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性”维度,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社会性和结构异质性的互动过程。高职教育场域的科研知识具有综合应用性和科技实践性的特点,呈现了知识生产由学院科学到产业科学研究模式的转换,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社会价值,应该对其社会影响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应用型科研评价应在“学术、政治与社会”的框架下,参考跨学科和超学科评价模式,理解知识生产和应用的逻辑,促进系统内外异质性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学术社会价值的回归,建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应用科研发展的话语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化社会中,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学术型教育,也包括惠及大众的大众化教育,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开放大学应当是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大学,是以提供扩展知识、提升素质为目标的大众化教育的普适性大学。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应用性和普适性是重点,学术性是根。开放大学要有学术性,要进行学科建设,这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放大学应该是一个系统,适应其教与学的无边界属性。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应该共同构成一体化的开放大学体系,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在整个体系中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3.
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学科与社会需求尤其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之间明显呈现不相称的问题。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学科评价逻辑与科技创新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张力空间,即传统学科评估更加强调学科自身发展逻辑与诉求,遵循的是学术逻辑;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社会导向和需求导向,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然而,学术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并不会一直保持同向而行,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学科评估应该将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将更多的基础学科和战略新兴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因此,对于“双一流”学科评价改革而言,应以增量改革撬动存量优化,在保持存量部分的传统优势和国际竞争地位的同时,通过增量部分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一是重构学科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科类型和研究形态确定分类评价标准,实现学科导向、需求导向与应用导向的统一;二是改变传统主要依靠学者、同行评议的学科导向评价,拓展学科评价主体,实现学术、政府、社会等主体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三是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特点,探索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和杂合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科研的理念、目的、地位、组织结构、科研评价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大学科学研究的学科依附壁垒,改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因此,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等多种知识生产模式,成为个体自由探索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范式和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浅议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教学、科研的结合点,主要包括学科群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基本要素。其中,学科群布局、学科方面是学科建设定向选择的依据,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则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数量也迅速增加。从全国来看,需要形成研究型、教学型、单科性、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  相似文献   

6.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和公共科研资助社会价值诉求的兴起促进了科研评价改革,科研评价由过去仅仅关注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转向开始注重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之外产生的社会影响,科研的社会影响评价成为了科研评价新常态。当前,开展科研社会影响力评价的主流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法、计量学法、半结构化访谈法三种,这些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在我国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社会影响”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发挥科研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进而推动我国科研评价体制更好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学院科学时代向后学院科学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高度强化,更加注重科研的"效用"及其社会价值,使得大学科研政策在科学和利益之间徘徊摇摆,导致大学科研发展高深知识的功能弱化。因此,形成自由探索研究和以社会需求研究并重的大学科研政策理念;确立自由、开放和多主体协同的大学科研体制政策,尊重科技劳动规律的大学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的大学科研资源配置政策,以成果和贡献为核心的大学科研评价政策就成为了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倡导“破五唯”的背景下,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如何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分阶段探索构建了卓越科研评价(ERA)。该评价体系的特征包括:引入科研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机制、持续关注学科差异和非传统研究成果、进一步强调研究质量和代表作制度、评价结果与科研拨款逐步脱钩。中国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注重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为不同学科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建立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避免科研评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忽视科研劳动特点的科研评价抑制了学术创新,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科研高”的导向也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诱导“全民学术”。科学研究应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围绕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提高评价的公信力,建立良好的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要求人们树立以知识生产集体性、协同性、情境性、社会责任性以及质量控制杂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新理念。导学科研共同体内部凝结着科研与育人两条逻辑主线,科研与育人的交互作用使导学科研共同体获致共生、交往、公益的结构性优势,也为强调公益、协同、集成的知识生产范式的常态化演进带来诸多期许。在知识生产新理念的引导下,导学科研共同体的建构思路是:明确知识生产理念,匡正导师的学术理念与身份定位;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培育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建设民主和谐的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社会改革和科学研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校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跨学科学术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的宗旨是:加速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活跃学术空气,促进教学现代化,积极探索各学科的前沿课题,撰写富有创见性的科研论文。研究会将与兄弟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介绍最新学术信息。  相似文献   

1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构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从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教育内容体系;重新配置体现“民主化”方向与“组合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体系;完善在统一知识与价值、内在与外在、现实与潜在、个体与社会评价基础上的,侧重价值、外在、潜在和社会方面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雷万鹏 《教育研究》2023,(10):15-21
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促进教育学知识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组织单元,基层学院既面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压力,也面临借学科发展之势提升学院治理能力的重大机遇。学科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是社会化建构的过程。学院治理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不能脱离学院治理谈学科建设。有效的学院治理有助于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有利于构建包容性学科发展格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超越“对标对表”发展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贡献度为导向,牵引学院治理体系变革,释放治理效能。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发展,学院治理应包容个体化学术探索,推动融入实践、面向世界的教育学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4.
知识取向和组织取向是学科建设的两种模式。伴随学科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变革,现代大学学科建设呈现从知识取向到组织取向的演变趋势。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呈现出在知识取向和组织取向之间的复杂样态,具体表现为“学科驱动”的运动式建设、“科研导向”的功利化竞争、“泛行政化”的院系治理体系和“趋向封闭”的学科建设场域。为更好地顺应知识演化趋势,服务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需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效统一,逐步转向组织取向的模式。其关键在于转变大学学科理念、重塑大学学科制度、优化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院系治理结构和创新基层学科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运而生。如何兼顾知识、能力和公平,更加科学地选拔合格人才,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入学考核体系建设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将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融合的模式,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入学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运而生。如何兼顾知识、能力和公平,更加科学地选拔合格人才,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入学考核体系建设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将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融合的模式,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入学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对科学研究定位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及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方高校可综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地方资源开发及科研与教学互动出发来对科研定位;从优化科研经费配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来优化资源配置;从建立研究机构、科研平台及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科是高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平台。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按照学科进行的。高校的特色、优势和学术声誉是通过学科体现出来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抽象意义上的学科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成系列的科学或者知识的领域。高校的学科是具体的,它是以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先进的教学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日本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建设与运营的特点,从交叉学科研究的研究实体、交叉学科教育的教育体系、学科交叉型大学的大学改革理念三个层面,分别调研了一个典型事例,发现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分别是:科研实体具有高度的学术组织运作机能;交叉学科教育是以一个学院为单位的整体改革,而不是停留在几门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上;以学术融合为理念的新型大学,其动力来源于开创新的学科体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从单一学科的讲座、院系,发展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机构.尽管如此,其不懈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观和自由探索、不畏权威的学术信念和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没有变,因而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谐一致,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和谐一致.中国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不同的知识观传统,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定位;以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融合的生长点;调整研究机构和院系组织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以国际化为契机带动学术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