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可以得知:任何一个理论不会自发地传播,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传播环境、传播媒介,理论之间具备某种契合性才能得以传播。无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满足了理论传播的必要条件。从传播环境上,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国内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传媒媒介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刊物的翻译出版,研究团体竞相涌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推力;从传媒内在契合性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为群众理解并被自觉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和制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终极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是通过留学生实现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日本和俄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实践意义是形成了一大批革命队伍、革命阵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中国革命有了领导核心,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革命的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开拓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世纪20年代俄国的理论状况,将早期瞿秋白客居俄国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接受及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传播活动进行梳理,从源头和环境方面,考察瞿秋白的理论构成和理论传播活动,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瞿秋自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与魏野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21年,华县咸林中学的创办者、著名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先生聘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宣传活动家魏野畴来咸林中学执教。魏野畴到咸中后,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践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陕东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陕东地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革命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咸林中学成为华县的革命摇篮。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1920年2月,恽代英在武昌领导创办了利群书社。从书社活动内容来看,售书、写书、借书及教育活动便利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实际的影响来看,恽代英本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书社其他成员大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影响还辐射到书社之外的许多地区,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骨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表达形式、传播载体与传播时机选择、群众的理解前结构和社会主流观念是影响群众接收、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因素。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收、理解和认同过程中形成了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在多元比较、正面引导中理解、认识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特点。对此,我们要针对特定的人群采取合适的传播方式,做到理论的表达形式与投放的载体和群众的特点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