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俐 《成才之路》2011,(7):44-4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教育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找准与学生生活实际“切合点”,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几年来的教学,我有了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理念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从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到数学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勾股定理应用”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例题  相似文献   

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与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课程总体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服务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问题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与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数学命题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命题在解决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二是数学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我国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刘兼、孙晓天,2002)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练习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9.
栾红 《辅导员》2009,(3):47-47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标,应用此法能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但数学教育又应当防止“去数学化”。  相似文献   

11.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生活更离不开实际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必须让学生明白“生活即教育”,亲身体验“做数学”。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简要概括如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亲自体验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十分重视捕捉数学中的“生活现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现象被“数学生活化”一词加以概括,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一、问题情境的生活性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但生活中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的。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涉及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然后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进行解决和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泽梅 《小学生》2011,(4):39-4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身心也获得健康发展。一、教学即生活———数学教学是学生经历生活化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理念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从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  相似文献   

17.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化”,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在应用数学中走进“生活化”,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相似文献   

19.
汤浩 《中学理科》2005,(9):20-20,75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求解,验证,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体积计算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活动过程中,教师讲述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活动一:改变水的形状,测出水的体积;活动二、三:利用中介物测出鸡蛋、乒乓球等物体的体积。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