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晚清地方官僚体制历史演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地方官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官僚体制逐渐被新的制度因素所替代。从咸丰朝初年至宣统年间,在原有地方正式职官体制之外,各省逐步形成了以督抚个人为中心的新生地方官僚体系,造成地方政府的机构组成与人事管理制度皆发生体制变革。这一地方官僚体系担当起了主管地方新政事务的责任,代行了近代地方政府的诸多职能,同时也为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运动与地方军阀的兴起提供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行省最高权力中心督抚衙门的行政运作和结构演变,经历了从私人性质的非正式组织,至正规行政体制建构的重要转变,其过程至少应分为幕府、文案处和幕职三个阶段。其间,文案委员和文案处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道咸同光四朝,显示了清季督抚权力上升、中央控制力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清末政制的转型,绝非单纯移植西方制度,而是在社会变动与实际需求内在潜因促动下,逐渐突破旧有规制束缚,部分借鉴原有体制中的其他形式,以表达新的政治诉求,不断导致职能转变与内容更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晚清政治制度史方面,幕府问题常常被人忽略。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幕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它,不仅对晚清政治制度史,而且对整个近代中国史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晚清的幕府制中,曾国藩的幕府无论在组织、规模、作用和影响诸方面,都超乎其它而具突出地位。本文试就这一典型作一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朝初年。清沿明制,督抚制度趋于成熟。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传统的督抚寄权体制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不得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督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人注目,成为权重一方的地方主义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有清一代,行省最高权力中心督抚衙门的行政运作和结构演变,经历了从私人性质的非正式组织,至正规行政体制建构的重要转变,其过程至少应分为幕府、文案处和幕职三个阶段。其间,文案委员和文案处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道咸同光四朝,显示了清季督抚权力上升、中央控制力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清末政制的转型,绝非单纯移植西方制度,而是在社会变动与实际需求内在潜因促动下,逐渐突破旧有规制束缚,部分借鉴原有体制中的其他形式,以表达新的政治诉求,不断导致职能转变与内容更新的结果。原载《近代史研究》2006(3)…  相似文献   

6.
督抚制度形成于明代,发展和完善于清朝初年至中叶。鸦片战争以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可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政治、军事势力。清末督抚势力的崛起是形成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了19世纪后半叶乃至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地方外交交涉机关的存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与海关道一起形成了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三位一体体制 ,地方督抚处于这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1910年 ,清朝政府在有交涉省份设立地方交涉使司 ,以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 ;1913年 ,北洋政府则撤销各省的外交机关 ,建立直属中央和地方交涉机关 ,但地方交涉机关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局面并没改变。地方官员办外交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交涉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在对外交往的新的环境和列强压力下出现的,也是对原有的朝贡体制下形成的地方交涉制度加以变通的产物。正是这种新旧制度的结合诞生了总理衙门-南北洋通商大臣-各省督抚的对外交涉体制。它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制度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传统教育解体,近代新教育逐渐形成,为教育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条件。教育政策与新教育制度是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又是教育制度的法律保障。教育行政组织的改造、地方督抚的热心兴学,为教育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执行机构及力量引导,科举制度的废除清理了新教育进程的障碍。各地兴学热潮及其教育成效印证了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价值,但历史的复杂性又使教育政策的国家政治功能沦于流失。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在秦朝监御史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对巩固和维护封建集权政治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刺史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其后来的地方官化,对我国古代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向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施"强县扩权"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给予县域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潜能的释放,为省管县体制的实现创造条件;从强县扩权向省管县体制过渡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调整,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局部的调整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比较晚,经历了初期鼓励、中期阻碍、后期发展三个阶段,直到光绪后期行省制度才最终确立,而移民是导致黑龙江地区行省制度建立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变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现状、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继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之后,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也陆续开展了学部制改革。实行学部制改革,是省属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创新,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存有一定问题。以国内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展学部制改革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对其学部的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可以为省属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邵阳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发达于民国,民国时期是师范教育由兴起到发展的积累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邵阳师范教育是在全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在清末朝廷新学制的颁行引领下,在省政府的指导督促下萌芽、基本定型并逐渐走向成熟,为邵阳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中小学教师骨干,是湖南省近代师范教育的生力军,也是全国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厘清近代邵阳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四大特点,分析指出了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人口和耕地是构成省情省力的基本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近代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其重要性更为明显。为全面认识近代安徽的省情,弄清农业生产潜力和农村经济情况,有必要对安徽近代人口与耕地状况及结构变量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在河南推行地政工作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行政边界划分不合理,县区紊乱;地政机关组织系统紊乱,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在土地陈报与登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地政工作实施困难,逐渐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探究近代河南地政工作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为今天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方面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