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课堂的学习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其中,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影响和决定了学习结果。而学习过程又可分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两大要素。在以上各个要素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即我们俗称的“学什么”与“怎么学”。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也应从整合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这两方面思考,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发生,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
学习统筹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处理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认识、评价与选择的方法。制订学习计划,系统有效地分配学习时间,协同各种感官,设置学习环境,兼顾学习任务。通过平时的学习训练,落实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逐渐使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统筹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相似文献   

4.
完整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主要环节。学习目标不仅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准则和指向,也为学习评价提供了依据;学习过程一方面实现和丰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评价提供了现实对象;学习评价既反馈和调整学习,又帮助判断学习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更是学习行为是否自觉自为的特征之一。可见,学习评价既是学习活动的有机环节,又是学习质量、水平高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契约学习法是以学习契约为载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组织符合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学习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契约学习法中,学生主控整个学习活动,从学习的目标、学习计划的拟订到执行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等,都由学习者负担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更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和树立学习新理念、现代学习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应树立四大学习新理念:变革性学习理念,全面性学习理念,创新性学习理念,灵活性学习理念;应树立十大现代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  相似文献   

7.
教师学习文化具有复杂的结构,它被赋予不同的载体之后,形成教师学习物质文化、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教师学习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当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物质文化匮乏、学习制度文化僵化、学习文化价值功利。因此,要制定乡村教师学习专项资金制度和学习援助计划,建立乡村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保障乡村教师的学习经费和学习资源,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物质文化;制定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政策规章,建立科学的教师学习评价制度和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重构乡村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更新教师学习文化价值观念,变革个人主义学习文化样态,并通过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学习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学习应运而生。如何把握网络学习的本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只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学习的本质,网络学习才不会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9.
王斌 《教育》2012,(8):46-47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学习乐趣,体验学业成就感,优化学习心理,健全学生学习品格,对于改变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学习,需要自主意识作为内驱力。新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同时,强调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创新学习观是对维持性学习观、"双基"学习观的超越,也是对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观的创新和发展.它要求重新认识学习主体,实现从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能动学习的变革;重新认识学习目的,实现从知识注入学习向潜能开发学习的变革;重新认识学习内容,实现从书本知识学习向生活经验学习的变革;重新认识学习组织形式,实现从个体竞争学习向团体合作学习的变革;重新认识学习途径,实现从课堂环境学习向网络环境学习的变革.只有不断更新学习观念,努力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创创新学习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